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代瓷器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元代的瓷器,1950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文物历史
时代背景
元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人具有开朗大方、不拘小节的性格,过着马背上的生活,生活中他们喜欢听戏(出土的诸多元青花作品可以证实这点),从戏曲中感悟人生。所以,当时的制瓷工匠就以典型的戏曲故事为题材创造青花绘画,以表现圣主贤臣的政治意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很大的关系。至正型青花瓷分为内销瓷和外销瓷,据史料考察其特征,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烧属内销瓷。
流传历史
1392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被作为沐英的陪葬物长埋地下。
1950年,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被盗,多件文物流落民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即为被盗文物之一。当时,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这件梅瓶,被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看到后一眼认出其为稀世珍宝,便出5根金条买下。两年之后他将此瓶无偿捐献给国家。
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文物特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腹径28.4厘米,口径仅为5.5厘米。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
创作技巧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烧造于景德,在材料上,选用的是从西城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出自西亚地区(确切产地并没有没有探明),是一种低锰高铁的钴蓝料,含量为10%~19.05%,故其青花成色十分浓艳。这种青料烧成的最大特征就是釉聚处会出现黑褐色结晶斑。在绘画技法上,此瓶采用了点荣技法,所有图案、花纹都是一笔点画完成,流畅有力,这点和传统青花的分染技法有很大区别。
文物鉴赏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小口丰肩,斜腹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白釉洁净莹润,青料浓艳幽雅,二者相互映衬。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
这件梅瓶的妙处在于瓶身腹部绘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故事: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弃项羽奔刘邦。在与韩信的多次交谈中,刘邦重臣萧何十分赏识韩信。但一直不受重用的韩信渐生不满,在刘邦至南郑途中离去。萧何发现后连夜策马追赶,终于劝得韩信回心转意。随后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遂拜韩信为大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从上到下描绘了6层疏密有致的青花纹饰,所饰的西番莲、杂宝覆莲纹、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都很好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主体纹饰服务,从而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主题鲜明突出。以古代历史为装饰题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经常使用,反映出当时戏曲故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瓶上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栩栩如生。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且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
文物价值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出土,为中国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艺、绘画、烧制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梅瓶作为国家级文物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的精品展厅里,它真实地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制瓷工艺文化水平,供人们学习、观摩。
出土环境
沐英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1950年属东善人民公社印堂村东的将军山南麓)。据出土墓志可知,该墓为沐英和原配夫人冯氏、续房耿氏的合葬墓。墓系砖石结构,由雨道、前室、中室、后室等部分组成,后室为三室并列,全长18.28米。尽管此墓追缴的随葬器物不多,但多属极为珍贵的精品。
保护措施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15:08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