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灯塔建筑群
香港法定古迹
青洲灯塔建筑群(Green Island Lighthouse Compound),位于香港维多利亚港西面的中西区青洲,包括一座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旧灯塔、一座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兴建的新灯塔、一幢前欧籍职员宿舍和一幢前看守员房舍。
历史沿革
清光绪元年(1875年)7月1日,青洲灯塔装上四等固定灯并正式启用,协助从西方入港的船只靠近,时为香港首座灯塔于鹤咀建成后约三个月。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当时有计划把鹤咀灯塔的讯号灯搬移至青洲。为此,青洲需要建造一座更高更大的塔楼,以容纳鹤咀的讯号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于旧青洲灯塔旁的新青洲灯塔动工,翌年竣工。新灯塔建成后,取代了旧灯塔的功能。
1950年代起,由香港当地人员代替欧籍人员执行看守灯塔的工作。
1970年代起,新青洲灯塔改为全自动操作,一直使用至今。
2001年起,基督教互爱中心以象征式租金向香港政府租用前灯塔职员宿舍及前看守员房舍作为青少年戒毒中心,令古迹得以活化,善用资源。
主要建筑
青洲灯塔建筑群主要由旧青洲灯塔新青洲灯塔、前欧籍职员宿舍以及前看守员房舍四处建筑组成。
旧青洲灯塔是细小的圆柱形灯塔,以花岗石建造,高约12米,门口沿边饰以凸出的粗面隅石。灯塔的墙上有两个“十”字开口,供塔内通风和透光之用。这些开口与雕凿与中古时代欧洲堡垒上的枪眼十分相似。
旧青洲灯塔的照明仪器属固定四级屈光镜,可射出红色及绿色灯光。灯光的焦平面位于平均海平面以上95呎,如天朗气清,视野可达14海里。
新青洲灯塔也呈圆柱形,以花岗石和混凝土建造,高17.5米,顶部装设一个钢铸讯号灯。整座构筑物均髹上白漆,不但令航海员易于看见,而且又能发挥隔热功能和保护构筑物本身。螺旋型楼梯以砖石铺砌,工艺精巧,并筑有美观的栏杆。入口处和窗户的顶部,则塑造成平圆拱形,并以灰塑装饰作为点缀。
前欧籍职员宿舍是青洲灯塔建筑群不可或缺的部分。该宿舍相信是建于19世纪末,当中不乏充满古典风格的装饰构件,例如前门的门廊,以饰有改良式柱头的支柱作为支撑。建筑物原本只是单层楼房,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才加建顶层。
前看守员房舍是一幢单层、平顶而呈“曲尺”(L)形状的建筑物,外墙开有平圆拱窗户,顶部则建有飞檐。
历史文化
2010年12月13日,香港邮政宣布推出以“香港灯塔”为主题的一套五枚特别邮票及相关集邮品,并于当月29日发行。邮票描画了五座法定古迹灯塔,包括旧青洲灯塔和新青洲灯塔。
2019年5月19日,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举办“灯塔记忆 – 青洲灯塔”主题活动,通过互动式活动,包括模拟驾驶船只、3D灯塔模型演示与人文纪录片首映播放、主题论坛,以提高公众对青洲灯塔的兴趣。
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兼任教授潘新华于研究石矿时,意外发现盛产于香港的天然花岗岩为灯塔的首选建材,由此醉心于灯塔古迹研究,联合一班志同道合的学者、政府退休工程师和考古爱好者,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界别的研究团队。
旧时一座灯塔约需九人管理,包括一位灯塔管理员,两位助理管理员,三位华人管理员,两名工人,以及一名电报文员负责通过摩斯密码与外界沟通。据潘新华的研究显示,“高级管理员大多是西方人,人工为华人的十倍,在当时的香港,属于中产水平。”因为交通不便,灯塔员工采取“轮班制”,连续返工四星期或两星期,放假两星期。“他们会利用放假时间搭船‘上岸’,购买生活用品、备足食物。”潘新华说,岛上人烟稀少,周围海盗猖獗,灯塔员工多会准备猎枪以备不测。
研究价值
新旧青洲灯塔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数十年来为数以万计从西面进入香港的船只辅航,在香港早期的航运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维护了海上交通安全,在香港海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物保护
2008年11月7日,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青洲灯塔建筑群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2011至2012年度,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为青洲灯塔建筑群进行了修复和维修工程。
旅游信息
地址
青洲灯塔建筑群位于香港中西区青洲。
交通
青洲灯塔建筑群可由香港岛乘船前往。
参观信息
青洲灯塔建筑群现为香港海事处(新青洲灯塔)及香港政府产业署管理。基于保安理由及避免影响日常运作,建筑群并不对外开放。
有意前往青洲灯塔建筑群的市民需要自备航船,并向香港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登岛申请”。
参考资料
青洲灯塔建筑群.香港历史文物保育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19-07-13 12: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