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
四川省江油市民俗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四川省江油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青林口高抬戏的形成发展,与当地历史上盛行的文昌帝君祭祀活动“古会”相关。因为与梓潼毗邻,青林口民众深受梓潼禄神文昌君的影响,专门为文昌帝君修建了文昌宫。
其实,青林口高抬戏还流传着其他一些民间说法,有的说是闽浙移民带来的,也有的说是当地高官的爱好和支持。据考证,青林口高抬戏是在清初由闽粤移民从岭南带入江油地区的。这一较具古风的独特艺术,较早发源于江浙、苏杭一带。清初,因“湖广填川”的大规模移民迁徙活动,使得青林古镇人丁渐旺,日趋繁华。鸡鸣三县,水旱通衢的地理位导致大量闽粤客商的涌入;商贾云集青林又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各种文化活动随之应运而生。此外,民间还有的说法是清代雍乾年间,当地一位名叫符璋的人在江浙一带做官时发现了高抬戏,经他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制作过程,进行仿制并取得成功,在告老还乡后便将这一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引入青林口,由此落地生根,每逢年节,即着人扎高抬戏与民同乐。后经乡人沿袭,遂成民俗,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每年为文昌帝君焚香祈福的学子络绎不绝,围绕文昌君的祭祀活动每年均会举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祭祀文昌帝君,高抬戏也要随着文昌帝君一起出街游行。这天,文昌宫的主持院长找来四位年轻力壮的男士,把供奉的文昌帝君像用一架红色轿子抬出来,在青林口古街游行,挨家挨户地进去祛除瘟魔。青林口每户人家都在自家门口放上两条凳子,摆放好香蜡纸钱,燃放起柏树做的柏香,感谢文昌菩萨的保佑。在其队伍前后还要演“八仙过海”的川戏,“八仙过海”中每四位神仙分别置于队伍前后,然后表演高抬戏。高抬戏作为重头戏也跟随祭祀文昌帝君的队伍走,在古街上转一圈。沿街游行完毕后,再把文昌菩萨抬回文昌宫。最后就在文昌宫外面的大坝上唱大戏。
青林口高抬戏表演风格独特。其较主要的特点是将高竿杂技与川剧折子戏糅合在一起。它的表演不需要舞台戏楼,也不要专业艺人造势。这种戏用大木方桌为戏台,铁钎耸立,把穿袍戴冠的童男童女们绑扎于高高的钎台上,再抬着巡游并在高台上进行精彩表演。整个节目置于一桌面上,由4—8名身强力壮的大汉抬护在肩上,配以相应的民间鼓乐,围绕青林口古街游行。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会,高抬戏便随着文昌帝君一并在青林口古镇巡游,一圈结束需3—4个小时。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它不仅能满足近处围观者的审美需求,也给稍远处群众提供了看戏的机会。这是高抬戏不同于其他戏剧表演形式的根本区别。
不仅如此,高抬戏的表演还把戏剧造型与民间绑扎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它既调动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又提高了传统戏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它把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段子置于巡游状态,使之成为一种“戏动人不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让更多的群众都能以逸待劳地看到“高抬戏”表演,客观上起到了“人不看戏、戏看人”的互动效应,从而减少了现场观众的拥挤和可能出现的混乱现象或其他治安问题。
青林口高抬戏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同时注重创新。高抬戏正式巡演,通常以狮舞开道、龙舞殿后,并要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较力渲染气氛,让这门古老艺术保持神秘而恢宏的色彩。巡演时,不单高抬上扮相的童男童女身着戏服,抬高抬的汉子也都身穿色调统一的川剧武生短打服装;再配合鼓乐、炮仗,声势颇为热烈、宏大。其规模通常为4台、6台、8台,造型主要以传统川剧折子戏为主,但也不乏改革创新。例如,青林口第二届桃花节的高抬巡演,抬在较前面的即是《青林桃花仙》,后面才是《踏伞》《送京娘》《西游记》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下人们利用现代化的录、播音手段,将各个戏剧片段分别配上唱腔或音乐伴奏沿途播放,使高抬戏这门古老的艺术显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时尚。
表演内容
青林口高抬戏表演内容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它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手段将民间传说中的故事物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以戏剧片段的形式“定格”于“高台”之上,再以人力将其托起以供观瞻。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还有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的优点。高抬戏的表演一般限定为两个演员一组,加上捧抬、护台人员6—10人为“一抬戏”。所扮演的戏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川剧折子戏,如《秋江》《踏伞人》《打雁》《情探》《送京娘》《白蛇传》《西游记》《穆桂英》《桃花仙子》与《李白醉酒》等片段。虽然都是一些常见的对手戏,但其夸张的造型艺术则颇多创新。特别是巧设“机关”将剧中人物“悬于空中”,造成角色与角色之间若即若离,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飘然若仙,颇具浪漫。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青林口高抬戏将高竿杂技与川剧折子戏糅合在一起,集演唱、表演、技术于一体,其风格独特,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善于创新,被称为四川青林口古镇“四绝”(高抬戏、烧火龙、豆腐宴、白花桃)中较大的文化亮点。
传承状况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高抬戏逐渐受到冷落而濒临失传,传统的高抬戏表演场面成了当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于是,一系列对青林口高抬戏的传承与保护措施被提上议程。
传承人物
邓均朝,男,汉族,1947年11月26日出生,四川省江油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申报地区为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符恒余,男,汉族,1954年11月出生,四川省江油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申报地区为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油市文化馆获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青林口高抬戏)项目保护单位江油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5年6月8日,在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绵阳市“非遗之夜”文艺汇演活动上表演了青林口高抬戏。
2019年2月19日,“灯火游园会”演出在武侯祠西区荐馨殿广场举行,活动上表演了青林口高抬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