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致敬青春》是
北京雷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精品系列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悬念中,用蒙太奇手法,穿梭于幸存老兵与今天的年轻人之间:同样的苦闷,不同的时代;同样的爱情与梦想,不同的时代;我们和他们肩负着不同的责任。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一年半,2013年9月2日,在北京纪实频道、
爱奇艺、视讯中国,实现电视、
网络、手机三屏同步播出。
背景介绍
七十年前,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高学历,有理想,爱时髦,他们曾在东北的黑土地上默默抗战14年。后来,他们背靠着祖国,在乌苏里江的隔岸抛洒着青春。
七十年后,有另一群年轻人,他们追寻着那群抗日老兵的青春,用残酷青春向70年前家国罹难的抗战热血青春致敬!
分集剧情
第一集
【捍卫自己的国土,对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那都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为了梦想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那都是一件需要勇气和责任的行为,七十年前的一群特种兵,他们的梦想是从未知开始的,因为什么,会结束吗?为什么我们会突然之间就被点燃了,荷尔蒙上升的感觉,是一种太过奢华的久违了,青春的梦想就要熄灭的时候,从这里出发了。】
冷酷、凶猛、特种兵——当我们在哈尔滨见到89岁的李敏时,失望了,因为我们眼前的这个老人,太普通了,没有任何受过训练的痕迹。
李敏,我们在哈尔滨采访到的几位八十八旅幸存老兵的其中一位。当她得知我们要赴俄罗斯拍摄八十八旅驻苏联训练的营地时,执意要跟随摄制组出发,却得到全体的反对,大家都担心老人在紧张的拍摄工作中身体出现状况。李敏欺骗了我们。
在之后的行程中,无论是在山地行走,还是在丛林穿行,摄制组所有成员都没办法跟上她的步伐。就在我们越来越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支俄罗斯大型猎犬扑向了李敏,结果太让我们意外和震撼,89岁的老人敏捷的跑开了,随后,一群集发报、跳伞、狙击、武装泅渡于一身的特种兵,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东北的深山与密林中,像李敏这样的老人,曾穿着一身帅气的军装,手持武器,在正值青春的年纪,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相系,坚信靠他们的热血与手里的枪,能最终赢得战争。这就是他们的理想,一群时代的先锋与开拓者。
伴着凌晨的大雪,一个年过三十的摇滚乐鼓手,安静的置身于北京流动的车河中。他叫杰子,是一名传媒机构的混录师,摇滚乐成为了他曾经的梦想,上音乐节、出专辑的愿望一个也没能实现,找到一份和音乐有关的稳定工作便是他对梦想的延续。家人的唠叨从找工作变成了娶妻生子,工作、生活中许多苦闷的实话,我们也是在他被酒精麻痹后才能听到。当生活被无限放大,梦想于他便成为微不足道的执着。
第二集
【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数十万的东北抗日力量,被打成了几千人的时候,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出卖自己的灵魂?还是用鲜血灌溉梦想?那无关坚持和放弃,而是一种选择……如何选择。就像我们团队里的一个男孩,他爱北京,但他却要离开,结婚、工作、北京的生活成本,一切理由听起来都那么顺畅,他也在选择。在青春的梦想中,做一次选择太容易了,关键是每一次都能选择的正确,选的不后悔。】
摄制组跟随李敏进行拍摄期间,只要她讲到八十八旅的故事,就会换上整洁的苏联军装,在她的记忆里,这应该是最时髦的衣服了。锈迹斑斑的
九二式重机枪和老式留声机,都是她珍藏的,李敏所在的部队当年就是扛着这样的武器,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畔抵抗日军的剿杀。战斗最困难的时候,有人选择叛变,有人选择逃离;有人选择放弃生命,也有人选择抗争到底。在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李敏和战友跟着留声机里的曲子,大声地唱,歌声能够击穿心底的恐惧,也带给他们希望。当接近三十万的日伪军队对东北抗联进行疯狂的清扫,当杨靖宇、赵尚志等大批抗日将领纷纷牺牲,周保中、冯仲云等为了保存抗联最后的力量,决定向苏联请求援助,将部队撤入苏联休整,东北抗联自此由一支民族武装抗日队伍转变为一支特种部队。这群年轻人,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背靠着祖国,开始了疯狂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因为他们坚信:“我们要回家!”
当李敏在俄罗斯找到她们当年训练跳伞的机场和八十八旅的营地,当她在70年后重新踏上曾经抛洒青春的土地,老人兴奋的溢于言表。那些掺办着被迫的无奈和抉择的记忆,仿佛就停留在那片白桦林中,70年前的青春印记依旧清晰。我们仿佛感受到传说中的那支特种部队就在身边,可李敏却失踪了。
苏俊,湖南人,1985年出生,因为女朋友才来到北京这座城市,从事纪录片行业不到一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几乎天天都能见到李敏,每天都能听到耳熟能详的抗日故事,可是他却忘记那个牺牲时肚子里全是树皮和草根的抗日将领的姓名。直到拍摄快结束的时候,他才知道那个想不起来名字的将军是谁。由于老家父母的催促,他最终选择放弃现有的工作,离开北京。年迈的父母,而立之年的婚姻,较高的生活成本,都没能阻止他喜欢北京。他说,他很怕自己这次选择后会后悔。
第三集
【在战争年代,一群热血青年立志要用自己手里的枪,把日本人赶出东北,赶出中国,但他们失败了,走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他们。流亡、漂泊代替了他们的梦想,那些时代的先锋与开拓者,还能振作吗?我们也有这样的年轻人,但他们在保护梦想的时候,面临的最大敌人是住房、汽车、和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也许和梦想无关,但他们必须去做……青春的梦想中,一定会有一种迷茫,那也许是一种漂泊,有时候是在心里,那是一种感受,有时候在生活上,它是那么的具象。】
到达俄罗斯的第二天,李敏失踪了,摄制组全体出动,在山林中寻找。大伙既担心老人的身体出现异常,再就是据安然说,他上次来到这个地方,曾经碰到过三只狼。一个小时以后,大家找到了李敏,她兴奋的告诉我们,找到了真正的八十八旅营地。大家都清楚,也许这是老人最后一次来到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最后一次回到曾经为梦想而漂泊的地方。
七十年前,不到两千人的抗联队伍被日本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在苏联的国土上疯狂的进行训练。他们曾经就在李敏后来找到的这片白桦林中,枕着回家的梦想,咀嚼着身在异国他乡的苦涩。
漂泊的感觉我们相对熟悉,吃饭、房租、出行等,这些漂在北京而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压力,似乎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老骆,深圳人,文字统筹。2004年来到北京后一直蜗居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平房内,梦想着成为一名先锋作家。2008年他曾发过誓,一定要搬进楼房,后来他如愿了。搬家的时候才发现,漂在北京的这些年,他最大的财产就是14本北漂日记。小辉,比老骆小12岁,也是深圳人,音乐编辑。毕业后他和女朋友在北京住在一个7平米不到的合租房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租到一个独立的房子。后来,他们搬到了一个没有家具、卫生间不在屋内的平房里。入住的第一个晚上,两个人用家乡的腊肠做了顿饭,然后边吃边哭。小辉就像是老骆的影子,带着梦想漂在北京,在生活的战役中面对相同的敌人。
第四集
【死亡不难接受,分离不难接受,生死未卜,音信全无才是一种折磨。七十年前,一对母女十二年间,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只为团聚。无独有偶,和平年代,一对兄妹,和妈妈一别十几年,相逢时已无法流泪,那是一种哭不出来的心情。在青春的梦想中,有一种值得歌颂的情节,那就是爱情和亲情,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
冯仲云,八十八旅政委,江苏人。1931年,23岁的冯仲云与19岁的薛雯在哈尔滨的太阳岛举办了一场彩虹下的婚礼。1934年两人在路口的一个转身,竟成为12年的分别。冯仲云置身东北抗日,而他们的小女儿冯忆罗则跟着妈妈在共产党的队伍里找爸爸,一找就是12年。当家人相见的那一刻,冯忆罗说,妈妈是愣着把腿挪上楼梯,爸爸却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朴天龙,80后,摄制组的录音师。独自带着妹妹生活,和远在韩国的妈妈分隔了14年,他们曾梦见过各种相见时的情景。当天龙带着女友到韩国探望妈妈时,在地铁里,隔着玻璃,泪水在眼眶打转,妈妈说,“你都这么大了!”
在不同的时空里,他们努力寻找,耐心等待,有沮丧、有失落、也有泪水,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愿望,我们还和自己爱的人,面朝大海,背靠思念,等待着春暖花开;七十年前,也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同样面朝大海,但却背靠祖国,肩负着一个民族的荣辱。
第五集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等待着一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老人。他会等我们吗?我们能在死神把他带走前,赶到他的身边吗?101岁,那是一个世纪的生命……也许我们将会在和时间的比赛中输掉,但并不失落,因为在追赶死亡的旅程中,我们一定会倾听一次复活的故事。青春的梦想需要追逐和坚持,哪怕到最后输了,也是一种赢。】
我们的拍摄计划是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采访到所有的幸存老兵,在他们当中,80多岁算是年轻的,90多岁也不是最老的,因为有一位101岁的老人在我们列出的名单中。25天的时间,我们不分昼夜的穿行在10个城市中,高速公路上日落的余晖,就像我们见到的老人,天边的红色是他们的血迹,蓝色是他们的青春。但是,不管我们有多快,他们都会被黑夜吞并。
单立志,就是那位101岁的幸存老兵。我们知道他,是因为一张八十八旅官兵在苏联时的合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现如今,照片中还在世的亲历者就只剩下单立志,他是李敏、周淑玲、李在德在八十八旅的指导员。
我们在和时间比赛、在追赶死亡的旅程的同时,倾听了八十八旅在黑龙江隔岸为了播种回家的希望而复活的故事。当一批又一批回国为建立电台的战友牺牲在黑龙江的南岸,朴英山的不屈而死,李兴汉的潜伏侦察,让我们在寻找信任的过程中也曾怀疑,忠诚的信念是否真的存在。
第六集
【寻找一座埋藏了已久的军火库,我们从未想过,但它却发生了,如果真的能见到那些锈迹斑斑的长枪短炮,我们就能感受到鲜血喷洒在脸上的温度吗?青春的梦想,可以犯错,但需要思考,需要责任,更需要宽容。】
天长山要塞是日军侵华时期在绥芬河地区修建的工事,据说这里藏着一座军火库,好多人都去那儿挖过,但什么都没挖出来。为了寻找当年八十八旅的士兵侦察和空降的痕迹,我们也去了。带有弹孔的钢盔、生锈的迫击炮尾翼、日军布防用的罐头盒以及巨大的水泥堡垒碎块,让人感觉战争就发生在过去。
关于天长山,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中国女孩,三国语言,劝降,红色的头巾。这些都属于一个名叫嘎丽娅的女孩。最终她和天边的那道彩虹一样,消失在天长山上,却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转身。
山上有个私人建造的博物馆,馆长叫曹僳铭。馆里面所有的战争遗物,都是他从山里挖出来的。他用山下菜地换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着博物馆的开销,常常入不敷出,因此曹僳铭的前任妻子也离开了他。人们总问,这么多年他图个什么,他总是不回答,只是一根接一根的抽烟。后来我们得知,曹僳铭的舅舅和姥爷,当年被日军抓走做了要塞的劳工,却再也没能回来。曹僳铭用当年日军的航弹弹头做成警钟,挂在博物馆的门口,每年那些特殊的纪念日,他都会敲响警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收集的展品,到北京大学给学子们看,他说,“一切为了孩子,不能让他们忘了这段历史。”
作为年轻人,我们喜欢倾听老人们讲述那些战斗里出生入死传奇般的故事,很多时候,解恨代替了所有的思考。我们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但常常改变自己出发时的初衷,遗忘了应该肩负的责任。
第七集
【在面对那些死里逃生的老兵,我们不懂青春,那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她,那些老兵们看透了青春,总说我们年轻,那是因为他们的青春已经逝去。青春的梦想,有时候我们以为到达了终点,其实那是再一次出发。】
那些年近耄耋的八十八旅亲历者,是如何回忆他们曾经的青葱岁月,当年有着怎样的梦想,战争结束后是如何回归平实的生活,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阶梯性的亲历者采访片段,将历史时间组接起来。当93岁的申莲玉坐在镜头前,用沉默和低声的喘息代替讲述,战争和现实的残酷使人窒息。我们曾感叹那支2000多人的八十八旅部队,被瞬间打得只剩下300人时是如何的绝地反击,却忽略了从战争幸存下来的李敏就坐在旁边,一言不发。那一刻我们突然感觉,我们看似找到了历史,找到了那一支特种部队,但也意识到,我们若无其事的撕开了好多老人的伤疤。
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用热血谱写了青春的历史,幸存的老人们回归到生活的琐碎与平凡中。而活在当下的我们在生活的战场上正谱写着自己的历史,工作与生活仍裹着梦想沿着时间的辙痕颠簸前行。在完成致敬的同时,我们迈开脚步,向新的一天,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