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之歌》是一首
东北抗日联军歌曲,创作于东北抗日联军西征前与西征途中。由
李兆麟、
陈雷、
高禹民、
于天放等抗联战士作词,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唱起来十分
悲壮激昂。《露营之歌》是当年抗联西征
战斗岁月的写照,曾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有极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又在
东北地区广为流传。
创作背景
1937年,日本关东军调集
三江省(佳木斯)地区的
日伪军几万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抗日联军疯狂进攻。根据北满临时省委保存实力的指示,
李兆麟通知第六军军长戴洪滨率二、三、四师和军部保安团西征,并召开军部连以上干部会议,命令保安团和新编十四团于6月30日晚,赶到
依兰县东白石砬子渡
松花江。午饭后,他们从
水曲柳沟出发,经树林直奔
白石砬子,到达时已是傍晚,还起风下雨。李兆麟政委和下江特委委员
高禹民(原依兰县委书记)组织船只过江。战马在江边饮水,不时发出嘶鸣声。人马迅速上船,战士们用枪把子划水,衣服和马匹都被雨水和浪花打湿了。靠岸后,李兆麟和大伙拾柴禾,在风雨中勉强点起篝火,还没等烤干衣服,后续部队就到了。又继续赶往香兰北边的岔巴气河入口处(今大丰林场),在那里等二、四师和洼区地方组织运来粮食再走。这首歌的第一段是陈雷有感而发的,经
李兆麟政委的修改、肯定后,让陈雷同志先教给少年连演唱。
“
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更加鼓舞抗联战士的斗志,戴洪滨军长率二师、三师、四师沿
汤旺河进军,逐渐进入人迹罕至的
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平如明镜的大小湖泊地区,穿过树林行军,人多
马多,道路十分泥泞,蚊蠓叮人,能把两层单衣叮透,打得衣染血一片片,马身上也被叮得直流血。当时正是伏天,森林里闷热异常。大约经过一个月,终于走出小兴安岭。根据这段亲历,
李兆麟写出第二段歌词。
8月上旬,部队到达
海伦东的八道梁子,经休整后,就兵分两路。由戴洪滨率二师、四师和军保安团攻打叶家窝堡警察署;由三师
王明贵和三军张光迪攻打侯家大院自卫团。之后,转战于海伦东北部平原农村活动,日寇从哈尔滨乘10多辆卡车支援,遭到伏击。抗联部队乘胜北进,又攻下通北大宋家站,时值1937年9月,白露把
草甸子染黄。经过半年的思考、修改,《露营之歌》于1938年7月在
松花江北岸老等山发表。第二次西征时部队官兵已开始学唱。11月,在伊春老白山六军营地
高禹民写了第三段歌词(另一说为
李兆麟所写)。
1938年年底,李兆麟率部队到达海伦八道梁子,完成西征任务。正要着手赶写第四段歌词,得知龙北两支部队遭到不幸,李兆麟就把写作任务交给时任一师政治部主任的
于天放,徒步赶往北安找王钧部队。当时该部骑兵顶风冒雪,缴了南其岭、何家大泡子敌人的械,过
嫩江到达
巴彦旗,又拔了敌人几个据点,李兆麟带着胜利消息返回八道梁子,接过于天放的初稿进行修改,于是写成《露营之歌》第四段歌词(原名《冬征曲》)。
就这样,一边行军一边宿营,在战争的间隙中和战士们一路切磋、一路修改、一路传唱。从1938年5月写到1938年底,从
帽儿山写到嫩江,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无数个不同的地方,每段歌词都有每段
战斗生活的背景。在歌词里,记录了全体抗联战士无论是在“朔风怒吼”、“冷气侵人夜难眠”的恶劣天气里,还是“蚊吮血透衫”、“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无论是处在“征马踟蹰”、“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困苦条件下,还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雪地露营时,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重任在肩”、“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露营之歌》全曲首次发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该《歌集》为抗联三军政治部所编,战后仅收存于
中央档案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直到1999年才被公诸于世。
歌词
标准歌词
(抗联第三路军政治部编写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的《露营之歌》)
(一)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
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注释:此版《露营之歌》的文字和标点,来自“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编《革命歌集(第二集)》”(1939年7月7日印制)油印本,由
中央档案馆收藏。
李兆麟遗作版
(《纪念民族英雄
李兆麟(张寿篯)将军》文集中的《露营之歌》歌词)
作者署名:李兆麟
(一)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意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兄弟们!镜波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丛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斗横扫
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
注释:1946年3月9日,
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谋杀,国民党当局又控制媒体大肆诋毁共产党人的荣誉,造谣中伤李兆麟将军,一时间流言蜚语满城飞。因此,
陈云指示
冯仲云宣传
东北抗日联军,抵制蒋介石政权的不承认东北抗联的问题,以及揭露蒋介石欲发动内战,来东北抢占胜利果实。为了回击和揭穿
反动派的卑鄙伎俩,必须大力宣传抗联和突出李兆麟个人,最好是出版他的著作。冯仲云在1967年回忆说:考虑到李兆麟生前没有留下什么好的个人文字作品,只好在《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张寿篯)将军》文集中刊出了《露营之歌》,并将其署名为“李兆麟将军遗作”。故有以上版本歌词。这份歌词是在“三路军《露营之歌》”的作者们缺席情况下、依他人对其回忆而仓促形成,较“三路军《露营之歌》”歌词相去甚远。
于天放回忆版
作者署名:李兆麟、于天放
(一)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荧,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
携手啊!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注释:以上歌词是
于天放于1959年亲笔写下的《露营之歌》全部四段歌词。
社会影响
《露营之歌》是按春、夏、秋、冬4季写成4段歌词。每段都离不开“火”字。当时,火不仅在冬季里是人们最喜欢的,夏天在抗联
战斗生活里,几乎也天天都离不开它。尤其在伏天里,火能驱赶蚊蠓的袭击,还能在阳光照射不进的阴暗密林里烤干衣服。这支歌曲反映了抗联部队西征一路露宿的情况。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在长达14年之久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和全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露营之歌》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夺回我河山的坚强意志。这首歌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被人们不断传唱,还一度被编入东北小学课本。那个年代的人,有很多还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用以激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