霫,汉语汉字,读作xí,部首为雨,注音为ㄒㄧˊ,其本义为雨。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先立切《集韵》《正韵》息入切,𠀤音𩎕。《玉篇》雴霫,大雨也。《广韵》字林云:雨貌。《广雅》霫霫,雨也。
又《广韵》奚霫,东北夷名。《集韵》或作雭。
又《广韵》似入切《集韵》席入切,𠀤音习。雴霫,大雨也。
又《集韵》白霫,北狄国。《唐书·回鹘传》白霫,居鲜𤰞故地,其部有三:曰居延,曰无若没,曰潢水。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北狄/霫》
霫,匈奴之别种也,居于潢水北,亦鲜卑之故地,其国在京师东北五千里。东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与乌罗浑接。地周二千里,四面有山,环绕其境。人多善射猎,好以赤皮为衣缘,妇人贵铜钏,衣襟上下悬小铜铃,风俗略与契丹同。有都伦纥斤部落四万户,胜兵万馀人。贞观三年,其君长遣使贡方物。
新唐书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回鹘下》
白霫居鲜卑故地,直京师东北五千里,与同罗、仆骨接。避薛延陀,保奥支水、冷陉山,南契丹,北乌罗浑,东靺鞨,西拔野古,地圆袤二千里,山缭其外,胜兵万人。业射猎,以赤皮缘衣,妇贯铜钏,以子铃缀襟。其部有三:曰居延,曰无若没,曰潢水。其君长臣突厥颉利可汗为俟斤。
贞观中再来朝,後列其地为寘颜州,以别部为居延州,即用俟斤为刺史。显庆五年,授酋长李含珠为居延都督。含珠死,弟厥都继之。後无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