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西镇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辖镇
霞西镇,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地处宁国市中部,东邻梅林镇宁墩镇,南邻南极乡甲路镇,西北与竹峰街道接壤,距宁国城区18千米,区域总面积20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霞西镇户籍人口为21535人。
简介
霞西镇位处宁国市中西部,处于宁国地理版图中心位置。毗邻皖南川藏线(南)、青龙湾景区、宁国高速枢纽。全镇辖6个行政村176个村民组,21535人口。中津河、皖赣铁路、扬绩高速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捷。
全镇面积204平方千米,耕地1000公顷,山场16667公顷,其中,毛竹3333公顷,年毛竹产量约200万根,茶叶400公顷,山核桃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是典型的生态农业镇。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石柱山、宁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优势旅游资源,“小三线”工业遗产、白茂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保存完好。截至2022年末,霞西镇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
霞西文旅
1.白茂古村落
白茂古村落,原名白凡坑。从霞西杨门口向西行进,道路蜿蜒曲折,处处青山绿水,约走八里路程,到达白茂村。此地四周群山怀抱,北有海拔438米高的银山尖,东有御屏山,西有白埌坪山、西山,南有青山。一条龙溪从银山尖山脚由北向南流经村庄,另一条凤溪从白埌坪山脚由西向东流经村庄,汇合于村东南,称龙凤溪。解放后,白凡坑改名为白马坑,20世纪80年代末改名为白茂。汤氏在白茂村繁衍昌盛,至今已传承至39世。
村居图呈Y形,村落四面环山,且山势平衍、得体,两水汇合于村前,村口有龙凤桥、五显庙锁护,地理环境优美,似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胜境。物产丰饶,盛产毛竹,元竹,木材,茶叶。
村落房屋依山顺水,就地势自然形成。主要有两条街道,呈南北走向,一条从村中穿过,另一条与龙溪平行。街道略显弯曲,引人入胜。青山,溪水,古桥,石板道路、老屋形成了徽式古村的完美结合。
村落中道路由青石板铺设,略高出地面,石板拼接有序,缝隙错落有致,清晰美观,村庄古拙朴质。街道两旁民居前后略有错落,各展风采,给人以赏心悦目、造型优美的深刻印象。
白茂村落现有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的完整民居15幢,宗祠1幢,民居残墙断壁基址10余处,古石桥2座,古井2口,庙宇2座,生产皮纸作坊1处。村落中房屋与房屋之间大都是略微错前错后,均有砖墙突出,和邻家相隔,这样既使各家互不干扰,又有自立门户之感。村落、村民与地理(风水)、气候、溪流、山脉、树木、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融。
2.汤氏宗祠
清嘉庆初年,汤氏兴追报本之思,慨然立万世规,振百世之纪,纠合族之力,于嘉庆甲子年(1804),开始修建汤氏宗祠,前后历经3年多,丁卯年(1807)建成。
宗祠开间11.82米,进深32.55米。前后三进,建有仪门、享堂和寝堂,是典型的三进三开间构造。第一进为仪门,主要是祭祀时供礼乐之用。仪门由走廊、大门、仪厅组成。仪门外有台阶,经台阶上到仪门走廊,走廊外墙呈八字排列,走廊中间两根石柱古朴挺拔,上面镌刻联语曰:“山列玉屏秀毓银峰世泽;水环金带源流慎德家声”。大门两旁立有一对精美的石鼓,门额上悬挂“汤氏宗祠”四个大字。
第二进称享堂。享堂前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巧设“四水归堂”,集四方之水从中间流下,渗于堂屋之中井内。享堂前上方挂有“慎德堂”三个大字的匾额,后方正壁上挂有汤氏迁宁始祖徽公画像,东西两边庑廊墙上书“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议事、举行庆典和执行族规的场所。
享堂后是后天井,过后天井是第三进寝堂,它比前两进都高出5尺。在汤氏宗祠建筑群中寝堂为唯一的一座起楼式建筑,上下两层、为重檐建筑。寝堂是安奉祖先灵牌的神殿,楼上正位上方悬挂“荐馨香”三个大字的匾额。
祠堂有木柱36根,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柱磉石雕、门厅八字墙上砖雕工艺精湛,室内门窗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题材有“花草”、“祥云”、“人物”、“动物”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汤氏宗祠坐落在两山之间,两山绵长,平衍对称。宗祠前有流水,后有靠山,与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
3.526联合机械厂(“小三线”文化)
1965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指示精神,决定在江西、安徽建设上海后方基地(小三线)。安徽“小三线”确定分布于皖南芜湖地区、池州地区和徽州地区,其中宁国县(现宁国市)为重点选址之一。霞西乡(现霞西镇)被确定为“小三线”选址所在地。1965年,上海铝材厂、上海锅炉厂、上海木材厂、上海箱锁厂和长征电镀厂在宁国县包建联合机械厂,代号526工厂,1967年开始在霞西乡建造厂房,于次年建成,并试产。1969年上半年正式生产。生产军工产品木柄手榴弹。共1849万枚。联合机械厂有六个车间,分布于原霞西乡的霞西、田畈、长岭、强联大队的白菜园、杨门口、长坑坞等地,第六车间在凤形山。联合机械厂有19个科室,1960余人。联合机械厂遗址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是“红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石柱山风景区
石柱村位于宁国市南部霞西镇境内,距市区25公里。东与本镇石河村、南极乡龙川村相邻,西南与甲路镇庄村相连,北与本镇霞西村毗邻。
县志载“石柱山,在治西七十里,有石高立,壁峻如石柱,高二十丈,故名焉。”石柱村名,以境内天然而成的一座“石柱”而名。石柱,为宁国民国时期八大风景之一。“深山矗立几径秋,谁具衣冠拜石头。不是擎天堪赖此,峥嵘定可砥中流”。
石柱山,山青石奇,溪水清澈。春夏季节,石柱山上青绿飞逸;秋冬时光,石柱山上绿黄相映。
石柱山,山石之高峻、巍峨、奇幻;榧树之高大、古老、葱翠;溪水之纯净、跳跃、声响。苍松翠竹,满山遍野;溶洞飞瀑,随意点缀。日出、晨雾、丽日;雨洒、雪飘、山风;夕阳、暮霭、月光在葱郁的山林间千变万化。
大自然的千古灵秀,在这里造化出一个自由自在的梦境桃源,构建了现代城市人的魅力田园山野风光,是闻名皖东南的3A级景区。
5.羊毫山红色文化
羊毫山又名阳壕山,海拔971米,境内群峰叠嶂,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复杂,白云缭绕,飞泉潺潺,万木森森,充满传奇色彩,退可以隐蔽防守,进可以主动出击,消灭敌人,在战争年代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是革命武装斗争十分理想的地区。
1936年初,中共皖浙赣省委为了打通与浙西南粟裕红军游击队联系的渠道,成立了中共上浙皖特委,并决定皖浙赣红军独立团随上浙皖特委向宁国周边地区推进,开辟游击根据地,秘密建立发展党的组织。1936年9月上旬,皖浙赣省委秘书余玉堂等随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来到宁国与昌化交界地区,以宁国南极乡冯家塔为活动地点,成立了宁昌中心县委,余玉堂担任县委书记。负责领导宁国东乡、南乡及昌北、孝西地区武装革命斗争。至1936年底,宁昌中心县委先后建立了冯家塔、桥头和羊毫山三个游击根据地,其中,成立了中共羊毫山区委,红军老战士强达同志负责领导羊毫山地区(包括霞西、庄村、虹龙等地)的革命斗争。中共羊毫山区委下设3个支部,党员队伍均由出身贫苦、忠实可靠、思想觉悟高的山区农民组成。
在宁昌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共羊毫山区委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觉悟,取消了保甲制度,建立起“农民团”“贫农团”“儿童团”,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力,开辟出了一块稳固的红军游击根据地。
这一时期,熊刚、刘毓标为首的皖浙赣红军独立团、邵长河领导的上浙皖特委武装和宁昌游击大队经常以羊毫山为根据地,主动袭击国民党各类土顽武装,取得了如袭击昌化县城、四角田遭遇战、石壁山大捷等一系列战斗胜利。
1937年3月,羊毫山区委遭破坏,但由于羊毫山地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游击队经常来羊毫山一带开展活动,我党领导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九支队、苏浙皖边工委武工队、绩宁昌游击大队、泾旌宁宣游击队等武装力量先后多次进入羊毫山地区,巩固和发展这块红色游击根据地。
羊毫山游击根据地的历史是皖南革命斗争史中光辉的一页,羊毫山地区军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重大项目
1.安徽宁国抽水蓄能电站
安徽宁国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安徽省宁国市霞西镇境内,与宁国市直线距离约20km,距宣城市直线距离约60km,距合肥市直线距离约210km。电站枢纽工程主要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工程为一等大(1)型工程,电站上水库正常蓄水位633.00m,死水位596.00m,调节库容823万m3;电站下水库正常蓄水位208.00m,死水位185.00m,调节库容809万m3。上下水库最大坝高分别为93.4m、80.0m。电站设计满发利用小时数为6h,设计年发电量12.00亿kWh,设计年抽水用电量16.00亿kWh,项目总投资78.01亿元。可研计划施工总工期为70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4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期54个月,首台机组发电工期58个月。
2.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
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为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2035年)》点实施项目,电站初选装机容量1200MW,初拟额定水头508m,建成后主要承担华东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该电站距宁国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直线距离约2.5、3.5km。距宁国市、宣城市、江苏南京、上海市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20km、60km、180km、250km。
历史沿革
1952年8月,设霞西乡。
1958年9月,霞西乡与上门乡、虹龙乡合并设立虹龙公社。
1961年9月,分立。
1983年6月,霞西公社改霞西乡。
1993年12月,改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辖霞西、虹龙2个居民委员会,霞西、虹龙、上门、石柱、石河、朱村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8个居民小组、18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霞西镇辖6个行政村:霞西村、朱村村、虹龙村、上门村、石河村、石柱村,镇人民政府驻霞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霞西镇,地处宁国市中部,东邻梅林镇宁墩镇,南邻南极乡甲路镇,西北与竹峰街道接壤,距宁国城区18千米,区域总面积20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霞西镇地处皖南山地丘陵地带,境内大部为丘陵山地,间有岗岚、小面积河谷平原,地势略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80米,最高点海拔970米;最低点海拔60米。
气候
霞西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年平均降水量1468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年均日照时数为2038.2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224天,最主要风向为偏北风,南风次之。
水文
霞西镇境内河道属水阳江水系,中津河自石柱村入境,由北而南,从霞西村流出,境内河道长25千米。
自然灾害
霞西镇主要自然灾害是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当年6月中句,境内普降暴雨,导致全镇4510人受灾,全镇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0万元。
自然资源
霞西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棉矿,氟石矿。农业耕地面积264195亩,其中水田16800亩。
人口
2011年末,霞西镇辖区总人口2287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30人,城镇化率4.9%。另有流动人口176人。总人口中,男性12368人,占54.1%;女性10510人,占45.9%;14岁以下2077人,占9.1%;15~60岁16134人,占70.5%;61岁以上4667人,占20.4%。2011年,人口出生率6.6‰,人口死亡率9.6‰,人口自然增长率-3‰。
截至2019年末,霞西镇户籍人口为2153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霞西镇财政总收入596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农民人均纯收入9494元。
截至2019年末,霞西镇有工业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2个。
农业
2011年,霞西镇农业总产值2.2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48.1%。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生产粮食8773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量18400头;家禽饲养量620万羽。
工业
霞西镇形成以铸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39.7%。2011年,工业企业54家,职工1071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959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商贸
2011年末,霞西镇有商业网点216个,职工358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880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3600万元。
金融业
2011年末,霞西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3499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各项贷款余额3342万元,比上年增长7.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10人;小学3所,在校生285人,专任教师7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81人,专任教师5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6个,各类图书室9个,藏书3万多册。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学校运动场4处,3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其中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2个。专业卫生人员29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329人,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霞西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9人,支出167.6万元,比上年增长41%;农村五保供养147人,支出29.5万元,比上年增长2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4人,抚恤费支出29.1万元,比上年增长26%。接受社会捐款14.1万元。2011年10月开始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截至2011年末,缴纳养老保险15300人,占符合参保条件人数的92.3%。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邮政网点1个。电信企业2家,固定电话用户2400户;移动电话信号接收塔5个,移动电话用户10700户。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管网长2千米,覆盖霞西集镇。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有镇区35千伏变电站1座,年售电量累计完成288万千瓦时。变电站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建筑面积505平方米,现有职工21人。
截至2011年末,霞西镇镇区绿化1500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霞西镇境内县道竹上路和乡道宁虹路、玉上路,通车里程66千米。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并分别在西村田畈和石柱村府祝设有客货两用站。
历史文化
霞西镇昔称桥西,民国初更名为霞西。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霞西村得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6 08:05
目录
概述
简介
霞西文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