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晚熟荔枝,福建省宁德市
霞浦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霞浦晚熟荔枝果实心形,果顶渐尖,顶端钝圆,果肩微凸,果面鲜红色,龟裂片隆起小刺;肉厚色白,半透明,肉质细滑,汁多化渣,甜酸适口,香气浓醇;可溶性固形物17至23%,单果重20至25克,醮核率80%以上。
产地环境
霞浦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6至19℃,月均最高气温(7月)25.5至28.5℃、最低气温(1月)6.9至9.6℃,年日照时数1899.2小时。霞浦气候可概括为“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春夏秋冬持续时间平均为89、127、81、68天,春夏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3%。全年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沿海地区以东北风、西南风居多,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霞浦县气温的纬度变化甚微,而垂直差异显著。开口为西南各的东南部内海湾,海拔100米以下的小区域内,其北部到东部均有山体屏障,阻挡了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下垫面热量下易被气流带走,特别是背风,向阳坡,气温较高,无霜期长,是典型的小气候区。该区年均气温18.5至19.2℃,总积温6700至7000℃,无霜期292至365天,年降雨量1100至1800毫米,近十年1月平均气温9.6℃,2至6月分别为9.6、12.0、16.6、21.2、25.4℃。极端最低温-0.5℃,0℃以下低温出现频率为2%。荔枝龙眼北缘产区气候使荔枝龙眼生长量小,而冬季的适度低温与半岛生态的少雨,有利于荔枝龙眼花芽分化。
霞浦县境内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东南部的东冲半岛拱卫内海,组成了中低山地、丘陵、滨海等不同气候区。地带快红壤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土层深厚,土壤条件较为一致。园地部分为沉降母质与冲积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山地部分为红壤,园地部分土壤pH值6.5至7.2,山地部分pH值5.5至6.0。
霞浦县林地面积156.38万亩,其中有林地128.4万亩(生态林49万亩、商品林35万亩、兼用林43万亩),森林覆盖率56.8%。霞浦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的19.87倍,约占宁德地区海域面积的64%。境内溪流密布,境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干流长1公里以上的河流24条,大部分源短流急,单独入海。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七都溪、长溪三河,总流域面积635.2平方公里,干流长134.5公里。
霞浦县环东吾洋、官井洋沿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形成有利于荔枝生产的独特地理气候为全国晚熟荔枝经济栽培区最北缘地带。
历史渊源
明代列为贡品,年纳贡140千克以上(霞浦县志)。霞浦栽培荔枝有七百多年历史,该地果农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荔枝生产经验。
2003年,霞浦县再次被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福建省优势果类发展规划(2004至2010年)列为荔枝生产优势产区。
2006年,霞浦县被定为农业部南亚热作名优基地。
生产情况
截至2012年,霞浦县有晚熟荔枝面积7500亩,年产1000多吨鲜果。
产品荣誉
2012年5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霞浦晚熟荔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霞浦晚熟荔枝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霞浦县松港街道、
长春镇、牙城镇、溪南镇、
沙江镇、下浒镇、三沙镇、盐田畲族乡、北壁乡环东吾洋、官井洋沿岸适宜栽培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00″至120°26′00″,北纬26°25′00″至27°09′00″。
质量技术要求
1、栽培区选择
环东吾洋、官井洋沿岸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不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能降至1米以下、开阔向阳、避风寒的荔枝适宜栽培区地段建园。
2、品种选择
元红及适应该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晚熟品种。
3、生产方式按《晚熟荔枝综合标准》(Q/FXNY01.1-1.5-2000,2000-07由霞浦农业局发布实施)执行。
霞浦晚熟荔枝质量符合《霞浦晚熟荔枝》地方标准(DB/T146-2001,2001年9月由省质监局发布)标准。
专用标志使用
霞浦县农副产品产业协会是霞浦晚熟荔枝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霞浦县农副产品产业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采用霞浦晚熟荔枝产品名称和霞浦晚熟荔枝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