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徐天妃宫位于莆田市
涵江区霞徐明境内(今新开河畔),始创建于南宋,因护国庇民,勇救海上商旅,屡建奇功,受历代褒封,香火日盛。
霞徐天妃宫位于莆田市
涵江区霞徐明境内(今新开河畔),始创建于南宋,因护国庇民,勇救海上商旅,屡建奇功,受历代褒封,香火日盛。明成化十八年(1494年)。镇守太监陈道捐金倡里重建,号“天妃宫”(俗称旧宫)。距今500多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莆截界清野,贤良港人(妈祖故居,今忠门港里村)以祖祠神主、宝像寄奉涵江天后宫,历时二十多年,及康熙二十年(1681)复界,欲到涵江迎回到祖神主,祖姑宝像,得九十九圣杯,遂具船礼送返港。
霞徐天妃宫原来是一座规模相当完整的妈祖行宫。最盛时期共有五座大殿,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主殿一座,殿前有拜亭,两侧有钟鼓楼。围墙两侧设有“海晏”、“河清”两宫门。民国时,天妃宫曾一度遭到破坏。民国三十三年(1944),乡人在霞徐天妃宫内创办“霞徐保国民学校”(今霞徐小学前身),天妃宫的拜亭、钟鼓楼、正殿等建筑都被改充教学楼、办公室之用,成为小学校址。1994年,霞徐小学另行征地迁建,乡人开始着手重建天妃宫。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妃宫就是乡人集资在原址按原貌逐渐修复起来的。
天妃宫坐东朝西,由宫埕、拜亭、正殿、观音殿组成,是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建筑群体。整座宫殿砖墙环绕,南侧和西侧开设两座大门。庄严的南门重檐翘角,大门上方正中悬挂蟠龙环绕的“天妃宫”匾额。大门内是一个宽阔雅洁的宫埕,正中立有一尊妈祖石像。妈祖娘娘身披凤袍,头戴凤冠,前饰冕旒,手持玉如意,脚现绣靴,端庄慈祥。进去则是一座约100平方米的四角拜亭,正中悬挂“慈航普渡”匾额,其下又有一块题为“天妃宫”的匾额。拜亭后面便是供奉妈祖娘娘的正殿,面阔七间,门楣上悬挂的匾额曰:“灵显九圣”。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脊梁上面还保留着历代乐捐人士的芳名,周围以花草木竹、龙凤鸟兽等吉祥图案加以点缀装饰,梁上还挂着彩绘描金的琉璃宫灯。左右墙壁上彩绘《妈祖圣迹图》,描绘妈祖生平积善显圣事迹。殿内还摆放着“肃静”、“回避”开道牌等祭祀仪式所用的仪仗道具。正殿的神龛上方高悬一块红底黑字的“海不扬波”匾额。神龛正中供奉着妈祖娘娘像,旁边侍立手持屏扇的侍女,正前方还有一尊软身妈祖端坐在神轿中。神龛两侧还供奉着妈祖麾下的诸海神,如晏公、四海龙王等。殿内左右则站立着护驾的千里眼高明和顺风耳高觉。偏殿里供奉妈祖父母圣父、圣母。殿后是一座双层观音楼,供奉观音。宫埕中的妈祖立像和拜亭、正殿、观音殿呈轴线分布,构成了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