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霍童铁枝),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霍童溪畔古村落,山环水绕映碧波。古树遮荫好衬景,只待游人人画轴。”这是对古镇霍童绝美风景的赞美。古镇历史悠久,传说周朝时有霍童真人,居霍林洞,由此得名。
自秦至唐末,不断有中原文化传入。据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霍桐山为霍童山,后来逐渐形成村落。到了宋代,设三乡六里,此地设霍山乡,辖水涤里、霍童里。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建制大致沿袭,形成了今日的霍童镇。据明代王应山撰《闽都记》载,宁德十二都有霍童山,乃神仙霍童所居,谓霍林洞天,为天下三十六洞天第一。唐代司马承祯修炼于兹山,跨鹤飞升,又名鹤林。如今的霍童镇即为古时的十二都。
霍童铁枝和霍童线狮,两者之间在表演主题、制作工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都是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精彩项目。霍童“二月二”灯会可追溯到隋朝,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隋炀帝迫害,迁徙咸村,后与早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黄鞠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姑丈的诞辰举行灯会活动。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霍童铁枝以人偶造型来表演,在中国独树一帜。它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装扮型广场游艺表演。开始霍童铁枝是以泥塑来表演,后来借鉴抬阁艺术,选用儿童来演出。因此其表演形式和展示内容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泥塑人偶和小孩角色的表演形式,可能会同时出现在霍童铁枝表演活动之中。
霍童铁枝表演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性。每年农历二月,霍童镇沿袭了千年的传统民俗“二月二”灯会便进入空前高潮。在“大装年”之际,霍童铁枝、纸扎、线狮等地方绝技粉墨登场,争相竞技,四面八方的游客、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炫彩夺目的彩灯,较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构成了一幅绵延数公里的民俗画卷。特别是与铁枝同时出场的霍童线狮表演,似乎已经超越了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的范畴,成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霍童铁枝是霍童“二月二”灯会的重头戏。一般到灯会表演当晚7点,准备好了的近30架铁枝、纸扎已进场就绪。《蜂猴鹊鹿》《黄鞠开凿水利》《白蛇传》等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做工考究,人物形态惟妙惟肖。制作工艺上都是具有传承谱系的绝活,表演时线狮显得热烈奔放,铁枝则含蓄雅致,然而两者传达出来的意蕴和情致却大体相似,寓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根据内容及表演艺术的不同类型,霍童铁枝可分为“文枝”与“武枝”等不同表演类别。“文枝”的表演,一般以注重孝道、讲究人生礼仪、描述爱情故事等内容为主,突出人们对生活礼仪的认知,对美好愿望的向往,主要铁枝造型有《仙女散花》《五女拜寿》《天后巡境》《鹊桥相会》等。“武枝”的表演,重在突出表现威武、征战和勇敢的历史、神话等场面,彰显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鞭挞,一般以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剧目为蓝本,如《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三借芭蕉扇》等铁枝造型。至今,霍童铁枝还保留着这两种演出形式。过去铁枝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现在多数地方固定为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
音乐唱腔
霍童铁枝融汇了福建诏安铁枝戏的表演艺术特色。铁枝戏起源于唐、兴于宋,由纸影戏发展而成。艺人双手操纵三根铁枝上的木偶进行表演,其音乐以潮州调、外江调为主,内容与流行的四平腔、传奇相融合,主要角色行当为生、旦、净、末、丑、杂。霍童铁枝里的这些造型,往往也是一应俱全。
分布地区
霍童铁枝是福建省宁德市霍童古镇的汉族拾阁民俗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宁等地,核心传承地霍童镇,先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村镇”。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霍童铁枝是宁德地区民间节庆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着当地民俗风情的重要特点,为福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传承人物
2008年霍童铁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黄振伟等被列为霍童铁枝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霍童铁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霍童铁枝)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党群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4年3月22日,蕉城霍童溪杯”第六届宁德好风光全国摄影艺术展在千年古镇——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启动,活动上表演了霍童铁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