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桥
扬州市境内桥梁
霍桥位于扬州市南郊,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民国时期,素有“小上海”之称。
区域简介
中国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霍桥社区
历史概况
霍家桥在明初是沙河进入长江的入江口,扬州东南隅出海的通道。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自海上西溯至镇南的蔷薇港登陆,进犯扬州,扬州府同知朱裒率军民迎击于沙河,当时的战场就在今霍桥境内。后来江流带来的泥沙使今霍桥南面的江心沙漫成洲,水道分汊为夹江。相传,清初时有霍姓商人在此建桥,因名霍家桥。
霍家桥东滨廖家沟,南临沙头夹江。廖家沟经霍桥南与沙头夹江相通。过去,长江的下水船,可从沙头八江口进夹江而至霍家桥,上水船则从三江营进夹江而至霍家桥。顺廖家沟溯流北上,可进邵伯湖,进入了邵伯湖,那就四通八达了,北可至邵伯、高邮、宝应、淮安,东经运盐河至仙女庙、兴化、泰兴、泰州、如皋,西可达扬州。
霍家桥濒临江边,风光绮丽,乾隆年间,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在镇南的三汊建了一座庄园(别业),人称“马氏南庄”。兄弟俩不求屋宇华美,但取自然之意趣。庄四周杂栽花树;柳枝骀荡,翠竹萧森、高梧傲岸、梅影横斜,四时景物具备。庄内建“南庄七景”,人入其境,远眺隔江诸山,如置几席,朝烟夕岚,霏青酿紫。近觑江面,沙鸥翔集,风帆往来,随处均可入诗。马氏兄弟和厉鹗、杭世骏、陈章、方西畴、闵廉风、陆南圻等文友,来此宴集、自蔷薇港涉江共游焦山,夜归宿南庄,诗篇以纪其事,又与文友在秋日月夜赴隔壁的黄园赏桂,连茵接袂,刻烛题诗,传为南庄佳话。
霍家桥地理条件优越,水道南通长江,北贯苏北里下河各地,是一条南北通联的航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霍桥人田楚、田树兄弟的努力下,上海“大通”、“大达”两家轮船公司先将营运线路延伸到霍家桥,各以两艘千吨级客货轮船轮流营运。扬州去沪、宁等地的客商都由洼字街乘小轮船沿沙河航行至该镇转乘江轮,霍家桥的市面十分繁荣。
这条航线除客运外,更重要的是货运,从上海运来工业品和日用百货,从霍家桥运走苏北地区的农副产品。苏北各地的木帆船、小轮船也随之纷至沓来。小木船常是三、四艘一帮。船一泊就是三、四里长,最多时长达六里。
为适应码头和市场需要,公司一度曾自行发电,民国十八年(1929)又出资从扬州发电厂放了一条扬霍专线。每天夜晚,汽笛一响,码头上立即灯光如昼,二三百名码头工人,从四方奔集,肩担背压,势若游龙,沿江的旅馆饭店,各行各业全部开门营业,琴笛笙歌,猜拳行令,杂以喧闹的人声、号子声、叫卖声,交织成一支码头乐曲。当时有人赋诗赞其盛况:“一声气笛报深宵,万家灯火迎客到,琴笛笙歌和酒令,十里洋场在霍桥。”
霍家桥至扬州的客货,或用小木船在沙河里往来运输,或用人力车沿沙河堤岸来回接送。有时来不及运输,霍家桥又兴建了货物仓库。这一来霍家桥旅馆、茶馆、肉案、渔行、布店、酱园相继增设,蛋行、钱庄也应运而生。
或肩挑人担。于是就兴建了扬霍公路,这条路从缺口门外都天庙经千佛寺南大门到霍家桥,共9公里,这条全天候通车的扬霍公路于民国二十五年9月通车。扬霍班车每日七趟,沙河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这时的霍家桥已成苏北一重要港口。
1937年日寇侵华,“8·13”上海沦陷,“大通”、“大达”公司的轮船被迫停航,码头虽未废弃,但只有小船往来,中途又常受阻,货运不能及时,霍家桥码头就此走向萧条。
抗战胜利后,霍家桥码头的中转吞吐量已大不如抗战以前。解放初,霍家桥还是一个码头,后因交通地理的格局和水利设施格局的变化,直到1984年,镇江停开了到霍桥的班船,霍家桥就不再是码头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2 20:00
目录
概述
区域简介
历史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