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鸦雀是雀形目鸦雀科鸦雀属鸟类,又名苇雀、鸦雀。全长15—18厘米。1褐而下缘白色。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颜、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虹膜红褐;脚粉黄。雌雄羽色相同,但雌鸟较淡。
动物学史
命名
震旦鸦雀是一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鸟类。被誉为“鸟中熊猫”,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实际上,震旦鸦雀真正为世人所知是在1872年,法国传教士、著名博物学家阿尔芒·大卫(Armand David)(中国名字“谭卫道”)根据采自江苏(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一个湖边芦苇丛的标本,对该鸟进行了科学命名。其拉丁学名“Paradoxornis heude”。而中文名称“震旦鸦雀”则更有来历,“震旦”是中国的古称,据记载,古印度称呼华夏大地为“震旦”。以此给一种小鸟命名,非常有中国特色,彰显了神秘和古老。在崇明岛浩瀚的海边滩涂芦苇荡中,在农人耕种的河旁沟边,一代又一代的农人听其鸣叫,看其振羽,爱之惜之,它们非默默无闻也,且有土名,“黄将”是也。因其稀少,爱鸟者喻其为“鸟类中的大熊猫”;因其善鸣,又有“快乐小鸟”之称。
分类
震旦鸦雀在分类上来讲,属于鸟类中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鸦雀科(Paradoxornithidae),过去被归入
鸦雀属(Paradoxornis),但从2020年开始被归入Calamornis(震旦鸦雀属)。是单型属物种。
震旦鸦雀是留鸟,不会
迁徙到远处。据《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载,震旦鸦雀属于全球性近危物种,是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东北至西伯利亚东南部的特有种;在中国境内有2个亚种,仅分布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在上海,则主要在崇明、南汇东滩等处的滩涂湿地芦苇荡中筑巢、觅食。
进化
根据2019年一篇发表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的文章,在分子系统树上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处于鸦雀属的最基部。震旦鸦雀的祖先与其他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鸟类的分异时间大约在1100万年前,从这个时间点开始,震旦鸦雀的祖先走上了自己的演化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震旦鸦雀在此时已经起源,因为物种的形成时间要晚于其祖先与其他物种分化的时间。所以说,震旦鸦雀存在的时间最多为1100万年,对于演化速度迅速的雀形目鸟类,震旦鸦雀真正形成的年龄可能不会超过几百万年。
形态特征
震旦鸦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和后颈蓝灰色或灰色沾赭色。头侧、耳羽灰白色,有一长而阔的黑色眉纹自眼上方经头侧,耳羽上方一直到后颈两侧,极为醒目。上背赭色杂以浅灰色粗纹(
指名亚种)或背为浅葡萄色,有时带黑色纵纹,两肩、下背和腰概为黄赭色或浅赭色。两翅
覆羽赭色中棕栗色,
飞羽主要为褐色或黑褐色,
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淡白色或棕黄色,
次级飞羽由外向内逐渐由褐色变为黑褐色具白色外缘和棕白色内缘与端斑,或中央黑褐色四周均缘以淡白色,最内侧三级飞羽外翈黑色,
内翈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一对尾羽淡红赭色或淡黄褐色,其余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尾呈凸状,向两侧尾羽逐渐变短而白色端斑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端斑几占羽片的一半。颏、喉淡灰白色,胸淡葡萄红色或浅赭色,胸侧淡红褐色,其余下体暗黄色或浅赭色。
大小量度:体重♂24克,♀19克;体长♂169毫米,♀151-155毫米;嘴峰♂14-16毫米,♀14-14.5毫米;翅♂58-64毫米,♀56-62毫米;尾♂97-110毫米,♀83-100毫米;跗蹠♂23-27毫米,♀24-25.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河流、江边、湖泊沼泽芦丛和河口沙洲及沿海滩涂芦苇丛中,冬季由于芦苇被大量收割,有的游荡到附近沟边草丛活动和觅食。栖息环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
芦苇地(palivanovi)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heudei)。栖息生境由于开垦耕地而大部被毁坏。
生活习性
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人类接近时,不同季节和不同集群大小中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出现与否呈现极显著的差异,
方差分量估计表明警戒行为表现的差异主要由集群大小引起。
震旦鸦雀也是快乐的小精灵,它们的叫声急促而连贯,非常好听,唱得高兴的时候,它们还会展翅欢唱,可是力度并不大,但扇翅膀的频率比较高,一边振翅,一边低唱。
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常常伴随出现,人类接近时,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个体和集群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在繁殖季节,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出现的平均比例远低于非繁殖季节,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集群比例随着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震旦鸦雀常常用粉黄色的脚爪牢牢地钩住芦苇秆,就像一名手拿钢枪的小战士站在枝头张望,一发现有虫子,它们就会像啄木鸟一样用坚硬的嘴敲打芦苇秆,发出清脆的响声,把藏在芦苇皮里的虫子揪出来吃掉。为了觅食,它们常常会在芦苇秆之间跳来跳去,有趣的是,如果一不小心,到了芦苇的最上端,因为芦苇上端很细,承受不了它的体重,于是被压倒在地上,它们会再次跳起,跃到别的芦苇上觅食。有时它们也会偷吃蜘蛛网上的虫子,不劳而获。
震旦鸦雀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震旦鸦雀体型娇小,活泼好动,嘴里不断发出短促的“唧唧”声,在树枝上稍作停留后,又一阵风似地轰然飞去,极少下到地面活动。它们吃昆虫,也啄食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滨海边疆区的康卡湖,以及中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和河北等地,在当地适宜栖息地很常见。
繁殖方式
震旦鸦雀的窝极隐蔽,敌害不易察觉,更难以接近。它们每年4月开始筑巢,雌雄共同筑巢。会用坚硬的嘴巴撕裂芦苇叶,以叶片中纤维为建材,将纤维丝缠绕在2-5根芦苇上,然后一圈一圈地绕成巢样。每窝产2-5 枚卵,当中能孵出雏鸟2-4只。哺育初生儿的时间大概在9-11天,由雌雄共同承担。雏鸟刚离巢时不能飞行,必须借助密集的芦苇秆攀爬、跳跃。小雏鸟还不会主动觅食,离巢后必须由爸妈带着喂养十多天,之后,它们才会由爸妈递食变成爸妈搜寻食物、雏鸟啄取。此时期递食和搜寻食物主要由雄鸟完成,雌鸟尾随,“两人”的角色完全换了位。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有记录,而后就消失在人们视线中。辽宁省于1991年在盘锦市东郭苇场苇塘曾发现分散成小群的震旦鸦雀,为当时省鸟类新记录种。它在
盘锦市数量增多,是因为这里有其适合生存的良好条件,也充分地说明了盘锦良好的湿地环境。
南京作为震旦鸦雀的
模式标本产地,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记录,但此后20年再也没有见到过。
2007年2月
江苏野鸟会在最后一站六合
龙袍镇湿地调查中,发现了80多只震旦鸦雀,这是一种全球濒危物种,并创下全国一次性发现震旦鸦雀数量最多的纪录。
2007年,专家们在江北一片保存相对完整的芦苇荡,找到了南京震旦鸦雀仅存的栖息地,足足100只,之后震旦鸦雀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2012年2月,新乡黄河湿地首次发现濒危物种震旦鸦雀。
2013年4月,河南商丘
黄河故道新郑阁水库一带发现震旦鸦雀的踪影,在故道的北岸与山东接壤处,二三百亩芦苇荡就是震旦鸦雀的栖息地,自发现震旦鸦雀以来,这些美丽的小精灵就没离开过这片芦苇荡。但是,因其栖息地已被列为开发区,该地区的震旦鸦雀种群生存前景依然堪忧。
2013年5月初,震旦鸦雀的行踪无意间被绍兴一名摄鸟爱好者发现,发现有十多只震旦鸦雀,还有筑在芦苇中的鸟窝,窝里还有幼鸟。
2014年6月5日下午,河南商丘爱鸟协会会长陈海偕同商丘市爱鸟协会成员来江苏沛县进行旅游景点考察。意外看到了三只疑似鸦雀在芦苇上跳动、嬉耍。专家分析千岛湿地的芦苇荡里有很多这种鸟,特别是冬季芦苇枯黄时,这种鸟会成群结队地在芦苇上蹦跳,数量不会低于一千只。
2018年2月25日,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在附近出现。这是房山地区首次发现该种鸟类。
2018年7月4日,在山东青岛白沙河入海口湿地,两只“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幼鸟在成鸟带领下开始练飞觅食,标志着青岛入海口湿地成为震旦鸦雀理想的栖息地,种群数量正逐步增加。
2020年7月16日,一对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在河北省武强县天平沟安家,被摄影爱好者拍下。
2020年12月6日早晨,北京, “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现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共计四只的震旦鸦雀共同出现,被网友拍到,实属罕见。震旦鸦雀以往在北京十分罕见,据之前报道,2018年初,几位摄影爱好者曾在房山区牛口峪附近发现震旦鸦雀。此后,震旦鸦雀便接连出现在大兴区的念坛公园和南海子公园。2020年春季,在永定河园博湖、晓月湖一带,震旦鸦雀也有过停留。如今,它们又出现在了北京的北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已经吸引了众多野生鸟类栖息。震旦鸦雀的这次出现,又是一个小小的喜讯。
2022年2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江阴桃花港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发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为江阴境内首次发现,对于之后这类鸟的保护、种群的恢复有突破性进展。
2022年7月16日,某记者在与野生鸟类保护志愿者一起对白洋淀水域进行野生鸟类种群调查拍摄时发现震旦鸦雀。
2022年9月22日消息,近日,在河北雄安新区
白洋淀,爱鸟护鸟志愿者监测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
2024年2月,北京怀柔区首次发现震旦鸦雀,刷新了怀柔区鸟类观测纪录。
2024年4月10日,在安徽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观鸟赛中发现了——震旦鸦雀。
2024年7月,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滁州市生态环境局、滁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和明光市环境监测中心及安徽农业大学田胜尼调查团队在明光池河湿地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鸟类调查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
2024年8月25日,奉贤生物多样性调查小组在碧海金沙首次拍到震旦鸦雀的照片。
2024年,天津市蓟州区林业局野保站工作人员在对于桥水库进行鸟类监测时发现震旦鸦雀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