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需(拼音:x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需的古字形像人被水淋湿、全身滴水的样子,应是“濡”的本字。本义是濡湿。 一说需本义指等待。 由等待而引申为迟疑不决。等待,必有所求,故引申为需要、需求。也指需要的东西。
文字溯源
需始见于甲骨文(图1),甲骨文的“需”本没有雨字头,字形是人身上往下滴水。这个人身上湿漉漉的,可能是淋了雨,也有可能是刚沐浴完回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即今所用濡沥字。”马叙伦、李镜池等学者都认为需是“”的本字,意为濡湿。徐中舒指出,“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整个字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他认为这是古代儒士主持礼仪前浴身斋戒,体现出儒者的神职特征。其实儒字从需是取由本义“沾湿”而引申出来的“柔软”义,故需字不是“儒之初文”。儒字从人从需,表示柔顺软弱之人。
新附①金文见于父辛鼎,字形与甲骨文类似,只是将表示雨水的数点整整齐齐写在表示人的腋下腿上两边部位。除两腿构件之外,其余部分接近“雨”字之形。所以有的金文误将上部的人头、两臂、水滴合写成“”字,导致字形发生变化,出现了“雨下站着一个人”的金文字形(图2),并得到了广泛认可,流传下来。结果在《说文解字》等书中,便将其解释为人遇雨止步,作“等待”等义。到了小篆,下部的人形渐变为“而”字(图4),为隶书(图5)和楷书所继承。
人遇雨被打湿了,一般会停下来,等一等再走。需也因此而引申出等待的意义。《后汉书·张衡传》:“虽老氏曲全,进道若退,然行也以需。”清代包世臣《文谱》:“略举数端,以需善择。”这里的需字也都是等待之义。
如果等待表现为迟疑不决,则这种等待就有贬义,故需又引申为迟疑。《左传·哀公十四年》:“子行抽剑曰:‘需,事之贼也。’”杜预注:“言需疑则害事。”《文心雕龙·附会》:“率故多尤,需为事贼。”同一需字又有等待与迟疑的区分。
需字又是如何衍生出需要的意义,这大约是受《周易·需》的影响。《周易·需·象》:“《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有凶险在前面,就不能莽撞,而要等待时机,才不至于陷入险境,才不会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在这里,很明显等待就是一种需要。《需》卦以此喻指“朝廷将有德泽下降于民,所以只要等待”。等待就能满足需要。以等待去满足需要,才是正当的,否则就是索取,就应贬斥。需字的等待、需要的意义由此得以稳定。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相俞切(xū)
䇓也。遇雨不进,止䇓也。从雨而声①。《易》②曰:“云上於天,需。”
〖注释〗臣铉等案:李阳冰据《易》“云上於天”云:“当从天”,然诸本及前作所书皆从而,无有从天者。①而声:张舜徽《约注》:“由日纽转人心纽之例。”存参。②《易》:指《需卦·象传》。
说文解字注
“䇓也”注:䇓者,待也。以㬪(同“叠”)韵为训。《易·彖传》曰:需,须也。须卽䇓之叚借也。《左传》曰:需,事之贼也。又曰:需,事之下也。皆待之义也。凡相待而成曰需。
“遇雨不进止䇓也。从雨而”注:遇雨不进,说从雨之意。而者,䇓之意。此字为会意。各本作而声者,非也。《公羊传》曰:而者何。难也。《谷梁传》曰:而,缓辞也。而为迟缓之辞,故从而。而训须。须通䇓。从而犹从䇓也。《春秋经》: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是从雨而之证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
“《易》曰:云上于天需”注:《易》需卦象传文。此偁易以证从雨之意。云上于天者,雨之兆也。宋衷曰:云上于天,需时而降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部】 需;部外笔画:6
古文:𩂉
唐韵》相俞切。《集韵》《韵会》询趋切,竝音须。《说文》:𩓣也。遇雨不进,止𩓣也。从雨而声。易曰:云上于天需。注:徐铉曰:李阳冰据易云,上于天云:当从天。然诸本皆从而,无从天者。《玉篇》:卦名。《易·需·彖》:需,须也。险在前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輈人,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疏:从易需卦之需。《释文》:音须。《庄子·徐无鬼》:濡需者,豕蝨是也。注:濡则不去,需则有待。
又《集韵》:一曰疑也。《韵会》:迟疑需待也。《左传·哀十四年》:需事之贼也。
又《韵会》:索也。
又《字汇》:姓也。
又《集韵》汝朱切,音儒。韦柔滑貌。《战国策》:其需弱者来使,则王必听之。注:需,音儒。《集韵》:或作𠟺。
又《集韵》《正韵》竝乳兖切,音耎。《集韵》:本作𨋚,柔也。或作輭。软濡,通作耎。《韵会》:本作㓴。或作𠟺。《周礼·冬官考工记·鲍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则需。注:故书需作𠟺。𠟺,读为柔需之需。《释文》:需,人兖反。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薄其帤则需。注:需,谓不充满。疏:需襦不进,故为不充满。陆云:罢需。
又《集韵》奴乱切,音糯。弱也。《周礼·冬官考工记》:马不契需。注:需,读为畏需之需。《释文》:又乃乱反。《集韵》:本作偄。或作愞懦燸耎。
又《韵会补》:郑玄《周易注》:需,读为秀。阳气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
近字辨析
需、须
这两个字古代都有需要义,有时互相通用。现代用法有分工:“须”指必要、应当,如:务须努力、游客须知;“需”指应当有,如:需求、军需物资。“须要”指一定要,如:杂技演员腰腿灵活,须要自幼锻炼;“需要”指一定要有,如:领导需要群众的支持。“需要”作名词,指对事物的要求,如:要了解群众的需要。“必须”指一定要,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修饰动词,如:必须去、必须参加、必须经过审批;“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修饰名词,如:必需品、必需的养分、必需的知识。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雨”头的第二笔竖改点,第三笔㇆(横折钩)改㇖(横钩)。
【写法】“雨”头宽“而”窄。“雨”头居上半格;首笔横居上居中;短竖在竖中线;左侧下点在横中线。“而”,居下居中;首笔横宽度与“雨”头的首横相当;“冂”的宽度窄于“雨”头;框内右竖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1:13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