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和器材对敌方雷达进行
侦察和干扰的
电子对抗技术。雷达对抗包括雷达侦察和雷达干扰。其目的是获取敌方雷达的战术和技术
情报,采取相应的
措施,阻碍雷达的正常工作,减低雷达的工作效能。
雷达对抗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年,英国对雷达进行了成功的干扰试验,随后在“本土链”雷达上采用了变换雷达工作频率和调整接收机带宽两项反干扰措施。1939年8月,德国侦察飞艇对英国雷达实施了成功的侦察。1940年9月,德国在作战中首次用地面干扰机对英国“本土链”雷达实施干扰获得了成功。1943年7月,英国在轰炸德国汉堡时,首次投放雷达无源干扰器材金属箔条取得了巨大成功。1944年6月,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综合运用了机载、舰载、地面等多种雷达对抗装备和无源干扰器材,采用干扰、伪装和假目标等多种对抗措施,造成德国错误地判断登陆地点,对联军成功登陆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战后期,雷达对抗在各种战斗中频繁运用,并发展成为重要的战役战斗保障手段。战后,各种地面侦察站、电子侦察船、电子侦察飞机和电子侦察卫星等雷达侦察手段迅速发展,各种欺骗干扰手段及专门摧毁雷达的反辐射导弹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频率捷变雷达、脉冲压缩雷达、频率分集雷达、单脉冲雷达、多基地雷达、相控阵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反侦察和抗干扰技术与装备也相继出现并投入使用,使雷达对抗装备与技术,特别是各种反辐射武器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战后局部战争中,雷达对抗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出动大批电子干扰飞机,实行远距离支援干扰、近距离支援干扰、随队干扰和自卫干扰相结合的多层次并行掩护的战术,对伊拉克地面防空系统进行全面压制,并且出动反雷达飞机,以反辐射导弹攻击地面防空雷达,使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系统全面瘫痪,为攻击机群提供了严密有效的干扰防护。在其后的局部战争中,雷达对抗应用更加广泛。雷达对抗的主要内容包括雷达对抗侦察、雷达干扰和雷达电子防御。①雷达对抗侦察。即利用雷达对抗侦察设备,通过对敌雷达辐射信号的截获、测量、分析、识别及定位,获取雷达信号技术参数及雷达位置、类型、部署等情报。按用途,分为雷达告警、雷达对抗情报侦察和雷达对抗支援侦察。②雷达干扰。即利用有源雷达干扰设备和无源干扰器材,通过辐射、反射、散射和吸收电磁能量的方法,破坏敌雷达的正常工作或降低敌雷达的使用效能。按战术使用,分为支援干扰和自卫干扰;按干扰产生机理,分为有源雷达干扰和无源雷达干扰;按干扰作用性质,分为压制性雷达干扰和欺骗性雷达干扰。③雷达电子防御。包括雷达反侦察、反干扰和防反辐射摧毁等,是防止己方雷达信号被敌方侦察,并在受到敌干扰时,保障雷达效能正常发挥,以及防止反辐射武器攻击所采取的各种战术、技术措施和行动。随着军事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发展,雷达对抗将向装备系统化、手段综合化、距离远程化、区域立体化、方式软硬化方向发展;雷达对抗侦察技术将向超宽带天线、数字微波接收机、信号指纹特征分析、雷达个体识别和非合作辐射源定位与时差定位方向发展;雷达干扰技术将向多波束天线、相控阵天线、超大功率、灵巧干扰和功率自适应管理方向发展;雷达电子防御将向反侦察、反干扰和抗反辐射攻击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