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雷达测定目标和导弹的相对坐标和运动参数,形成控制信号,引导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导弹发射后,首先利用雷达探测设备测定导弹相对于目标的位置参数,然后计算导弹需要采取的飞行路线,据此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主要有雷达遥控制导和雷达寻的制导。将雷达设置在地面上,测定目标和导弹的坐标,计算出目标相对于导弹的位置并形成制导指令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分为雷达指令制导和雷达波束制导。①雷达指令制导。由设在地面或舰上的雷达制导站根据目标与导弹相对位置形成导弹控制指令并传给导弹,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导引方法有三点导引法和前置角导引法。根据目标坐标测量方法和目标与导弹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不同,雷达指令制导还包括导弹跟踪指令制导。最早应用于
弹道导弹和
地空导弹,在现代地空导弹、
舰空导弹、
反舰导弹、
岸舰导弹、
反坦克导弹上得到应用。②雷达波束制导。又称雷达驾束制导。用雷达波束的定向辐射控制导弹的运动方向,导弹沿着雷达波束飞向目标。制导站雷达跟踪照射目标,导弹发射后进入雷达波束,弹上装置接收雷达信号,当导弹偏离波束轴线时,弹上装置产生误差信号控制导弹沿波束飞行,导引导弹命中目标。导引方法属于三点导引法。雷达波束制导常用于中程、近程地空导弹和岸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又称雷达自动导引。雷达安装在导弹上,直接测定目标坐标,由弹上设备测量目标坐标形成控制信号,导引导弹自动飞向目标。常用的导引方法有追踪导引法和
比例导引法。追踪导引法是在制导过程中导弹的速度矢量始终指向目标。弹上测量目标方位的跟踪雷达测量导弹到目标视线的方位,在弹上得出误差信号,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比例导引法是使导弹的转动角速度与导弹到目标视线转动的角速度成比例。雷达寻的制导的核心部件是雷达导引头,通常安装在导弹的头部,用于产生控制导弹运动的信号。雷达寻的制导有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动寻的制导和被动寻的制导。雷达主动寻的制导的导弹发射后,
主动雷达导引头发射照射目标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波,根据回波信号跟踪目标。同时这个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控制导弹的信号,通过自动驾驶仪(或制导控制组合)控制导弹飞向目标。雷达半主动寻的制导是由制导站
目标照射雷达发射电磁波,导引头接收目标反射回波,根据回波信号跟踪目标。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制导指令信号,控制导弹飞向目标。雷达被动寻的制导是由导引头接收和处理目标辐射的无线电信号,根据这个信号跟踪目标并控制导弹攻击目标。为实现多目标跟踪,主要采用相控阵雷达,也可采用通用跟踪雷达,利用计算机控制雷达的工作方式,边扫描边跟踪多目标。雷达寻的制导精度高,但作用距离较近;雷达指令制导作用距离较远,但其制导精度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为克服上述不足,可将两种雷达制导方式组合应用,也可配合其他制导方式组成复合制导,雷达寻的制导常用于
反辐射导弹、
空空导弹、
空地导弹、地空导弹、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
远程导弹的末制导。1944年,美国研制成采用雷达制导的“云雀”空空导弹。20世纪40年代末,美、英、苏等国着力发展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技术。50年代中后期,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的导弹,如美国的“小猎犬”舰空导弹、英国的“警犬”地空导弹、苏联的SA-4“加涅夫”地空导弹等装备部队。5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制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末制导的“波马克”地空导弹,60年代初装备部队。70年代以来,采用雷达寻的末制导的苏联的AT-6“螺旋”反坦克导弹、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以及美国的BGM-109B“战斧”巡航导弹等陆续装备部队,使雷达制导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国1980年以来,相继研制成PL-4、PL-9C、TY-90、PL-5E等采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2004年研制成功采用雷达主动寻的制导的SD-10中程空空导弹。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制导雷达的出现,雷达制导将更多地应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制导、激光雷达成像制导等技术。为使导弹有更高的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雷达寻的制导的工作波段将从厘米波向毫米波、亚毫米波发展,单一的雷达制导将发展为雷达复合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