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替丁
雷尼替丁
雷尼替丁,又名呋喃硝胺,为强效组胺H2受体拮抗剂。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且作用时间更持久。能有效地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和氨甲酰胆碱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胃酶活性,主要用于胃酸过多、烧心的治疗。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雷尼替丁
中文别名:盐酸雷尼替丁;盐酸呋喃硝胺;呋喃硝胺;甲硝呋胍;胃安太定;善胃得;胃安太;欧化达;呋硫消胺;拉弟克;西斯塔;善得康
英文名称:ranitidine
英文别名:Taural;Sostril;Terposen;Trigger;U1tidine;Zantac;AH-19065
CAS号:66357-35-5
分子式:C13H22N4O3S
分子量:314.40400
精确质量:314.14100
PSA:111.56000
LogP:2.7640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粉末
密度:1.184 g/cm3
熔点:69-70°C
沸点:437.1ºC at 760 mmHg
折射率:1.558
水溶解性:24.7 mg/mL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2932999099
WGK Germany:2
安全说明:S22-S24/25
RTECS号:KM6557000
历史发展
雷尼替丁与西咪替丁一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溃疡病的药品。由英国葛兰素(glaxo)公司开发。1976年由英国普赖斯(price)等合成,1979年布拉德肖(bradshaw)阐明其药理,1980年贝斯塔(berstad)报告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有效,1981年上市,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应用。我国于1985年由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
药典标准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N'-甲基-N-[2-[[[5-[(二甲氨基)甲基]-2-呋喃基]甲基]硫代]乙基]-2-硝基-1,1-乙烯二胺盐酸盐。按干燥品计算,含C13H22N4O3S·HCl应为97.5%~102.0%。
性状
本品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味微苦带涩;极易潮解,吸潮后颜色变深。
本品在水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丙酮中几乎不溶。
鉴别
(1)取本品约0.2g,置试管中,用小火缓缓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显黑色。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图谱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28nm与31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4)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401图)一致。
(5)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Ⅲ)。
可选做(2)、(4)和(5)项或(1)、(2)、(3)和(5)项。
检查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1.0g,加水溶解使成100ml,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与黄色3号标准比色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A)比较,不得更深。
酸度
取本品0.20g,加水10ml溶解后,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H),pH值应为4.5~6.5。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10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u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相对保留时间约为1.75的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5%),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2倍(0.2%),其他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5%)。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5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干燥失重
取本品,以五氧化二磷为干燥剂,在60℃减压干燥4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0.7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L)。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推荐色谱柱为:Kromasil Cl8,150mm×4.6mm,5um或效能相当的色谱柱);流动相A为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6.8ml置1900ml水中,加入50%氢氧化钠溶液8.6ml,加水至2000ml,用磷酸或5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1土0.05)一乙腈(98:2),流动相B为磷酸盐缓冲液一乙腈(78:22);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nm;流速为每分钟1.5ml;柱温为35℃。取盐酸雷尼替丁约0.lg,置100ml量瓶中,加50%氢氧化钠溶液1ml,加水约60ml,振摇使溶解,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放置1小时后,取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调节流速或流动相比例,使主成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约为12分钟,杂质I峰相对雷尼替丁峰的保留时间约为0.85,理论板数按雷尼替丁峰计算不低于5000,雷尼替丁峰与杂质I峰的分离度应大于4.0。
测定法
取本品约22mg,精密称定,置2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盐酸雷尼替丁对照品约22mg,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类别
H2受体阻滞药。
贮藏
遮光,密封,在凉暗干燥处保存。
制剂
(1)盐酸雷尼替丁片 (2)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3)盐酸雷尼替丁胶囊
药物说明
分类
消化系统药物> 制酸及胃黏膜保护药
性状
常用其盐酸盐,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味微苦带涩;极易潮解,吸潮后颜色变深。在水中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丙酮中几乎不溶。熔点137-143℃。
剂型
1.片剂:每片150mg,300mg;
2.胶囊:150mg;
3.注射剂:50mg(2ml),50mg(5ml),150mg(2ml),300mg(2ml)。
药理作用
雷尼替丁的活性成分为雷尼替丁。雷尼替丁为选择性的H2受体拮抗药,能竞争性地阻断组胺与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有效地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由组胺、五肽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酶的活性,还能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但对胃泌素及性激素的分泌无影响。雷尼替丁抑制胃酸的作用以摩尔计为西咪替丁的5~12倍,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高,具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较西咪替丁轻(与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较后者小10倍) ,不影响华法林、地西泮、茶碱等的代谢,不良反应小且安全。
药代动力学
雷尼替丁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有首过代谢作用,故生物利用度仅为50%,其吸收不受食物和抗酸药的影响。单次口服雷尼替丁150mg后1~3h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峰值浓度为400ng/ml,有效血药浓度为100ng/ml,作用可维持8~12h。口服后12h内能使五肽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减少30%。静注雷尼替丁1mg/kg,瞬时血浓度为3 000ng/ml,维持在100ng/ml以上可达4h;以每小时0.5mg/kg速度静脉滴注后30~6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峰值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雷尼替丁在体内分布广,表观分布容积为1.9L/kg,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15%。动物实验表明,雷尼替丁在消化器官、肝脏、肾脏浓度较高,卵巢、眼球等处较低。可经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乳汁内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脑脊液内药物浓度约为血浓度的1/30~1/20。雷尼替丁半衰期约为2~3h,较西咪替丁稍长;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肾脏清除率为每分钟7.2ml/kg,少量在肝内被代谢为N-氧化物、S-氧化物和去甲基雷尼替丁随尿排出,也可经胆汁随粪便排出。静脉注射后剂量的93%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口服剂量的60%~70%经尿排出,25%随粪便排出。24h内口服剂量的35%和静脉注射剂量的70%以原形由尿排泄。
用法用量
1.口服:(1)十二指肠溃疡和良性胃溃疡:①急性期治疗:标准剂量为每次150mg,每天2次,早晚饭时服;或300mg睡前一次服。疗程4~8周,如需要可治疗12周。大部分患者在4周内治愈,少部分在8周内治愈。有报道每晚1次服300mg,比每天服2次,每次150mg的疗效好。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每次300mg,每天2次的治疗方案,用药4周的治愈率高于每次150mg,每天2次或夜间服300mg的方案,且剂量增加并不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②长期治疗:通常采用夜间顿服,每天150mg。对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后的患者,应进行1年以上的维持治疗,以避免溃疡复发。
(2)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胃黏膜损伤:①急性期治疗:每次150mg,每天2次或夜间顿服300mg,疗程为8~12周;②预防: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同时,服用每次150mg,每天2次或夜间服300mg。
(3)溃疡:每次150mg,每天2次,绝大部分患者于4周内治愈,未能完全治愈的患者通常在接下来的4周治愈;
(4)胃-食管反流性疾病:①急性反流性食管炎:每次150mg,每天2次或夜间服300mg,治疗8~12周;②中度至严重食管炎:剂量可增加至每次150mg,每天4次,治疗12周;③反流性食管炎的长期治疗:口服每次150mg,每天2次。
(5)卓-艾综合征:宜用大量,每天600~1200mg。
(6)间歇性发作性消化不良:标准剂量为每次150mg,每天2次,治疗6周。
(7)预防重病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出血或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反复出血;一旦患者可恢复进食,可用口服每次150mg,每天2次,以代替注射给药。
(8)预防Mendelson’s综合征:于麻醉前2h服150mg和最好麻醉前一天晚上服150mg。也可用注射剂。产科分娩患者可口服每次150mg,每6小时1次。如需要全身麻醉,应另外给予非颗粒的抗酸剂(如枸橼酸钠)。
2.肌内注射:治疗溃疡病出血,每次25~50mg,每4~8小时1次。
3.静脉注射:(1)消化性溃疡出血:每次25~50mg,每4~8小时1次。将雷尼替丁注射剂50mg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稀释至20ml,作缓慢静脉注射(超过2min)。(2)术前用药:手术前1.5h静脉注射100mg。
4.静脉滴注:(1)消化性溃疡出血:以每小时25mg的速率间歇静脉滴注2h,每天2次或每6~8小时1次。(2)术前用药:静脉滴注100~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剂100ml,30min滴完。
注意事项
(1)疑为癌性溃疡患者,使用前应先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8岁以下儿童禁用。
(3)静注后部分病人出现面热感、头晕、恶心、出汗及胃刺激,持续10佘分钟可自行消失。有时在静注部位出现瘙痒、发红,1小时后消失。有时还可产生焦虑、兴奋、健忘等。
(4)对肝有一定毒性,但停药后即可恢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5)男性乳房女性化少见,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6)可降低维生素B12的吸收,长期使用可致B12缺乏。
禁用慎用
肝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偶见服药后出现定向力障碍、嗜睡、焦虑等精神状态。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哺乳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
该品主要经肾排泄,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半减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应注意调整剂量。孕妇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与苯妥英钠合用时,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停用雷尼替丁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可迅速下降。
2.与普鲁卡因胺合用时,可使后者的清除率降低。
3.与铋制剂合用时,在胃溃疡愈合、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减少溃疡复发等方面优于雷尼替丁单独应用。
4.与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合用时,可减少溃疡复发。
5.有研究表明,雷尼替丁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的降糖作用有引起严重低血糖的危险。但也有雷尼替丁使格列本脲作用减弱的报道。故合用时应警惕可能发生的低血糖或高血糖。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避免同时应用雷尼替丁和磺酰脲类降糖药。
6.含有氢氧化化铝和氢氧化化化镁的复方抗酸药,可使雷尼替丁的血药浓度峰值下降,曲线下面积减少,但雷尼替丁的清除无改变。
7.因胃肠局部用药可降低雷尼替丁的消化道吸收,故应间隔两者的服用时间,必要时间隔2h以上。
8.雷尼替丁可降低维生素B12的吸收。
9.雷尼替丁可减少氨苯蝶啶在肠道的吸收,抑制其在肝脏的代谢,并降低其肾脏清除率。但以减少肠道吸收为主,故总的结果是氨苯蝶啶的血药浓度降低。
10.有报道表明雷尼替丁(静脉注射)可使依诺沙星的吸收减少,但对环丙沙星的血药浓度无影响。
11.雷尼替丁与抗凝药或抗癫痫合用时,要比西咪替丁更为安全。
12.与华法林、利多卡因、地西泮、普萘洛尔(心得安)等经肝代谢的药物合用时,雷尼替丁的血药浓度不会升高而出现不良反应。但雷尼替丁可减少肝脏血流量,因而与普萘洛尔、利多卡因等代谢受肝血流量影响大的药物合用时,可延缓这些药物的作用。
适应症
用于治疗活动性溃疡病及高胃酸分泌疾病。静注本品可使胃酸分泌降低90%,可用于应激状态时并发的急性胃粘膜损害,和阿司匹林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伤。对Zollinger- Ellison综合征,大量的雷尼替丁可抑制高胃酸分泌,促使症状缓解。也用于全身麻醉或大手术后以及衰弱昏迷患者防止胃酸返流合并吸入性肺炎。
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溃疡、返流性食道炎等。
不良反应
(1)常见的有恶心、皮疹、便秘、乏力、头痛、头晕等。
(2)与西咪替丁相比,损伤肾功能、性腺功能和中枢神经的不良作用较轻。
(3)偶见静脉注射后出现心动过缓。
(4)少数患者服药后引起轻度肝功能损伤,停药后症状即消失,肝功能也恢复正常。曾怀疑可能系药物过敏反应,与药物的用量无关。
(5)长期服用可持续降低胃液酸度,有利于细菌在胃内繁殖,从而使食物内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形成N-亚硝基化合物。
静注后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出汗及胃肠道刺激或不适。静注部位有时出现瘙痒,发红,1小时后可消失。可产生焦虑,兴奋,健忘等。可引起肝损害,间质性肾炎,停药后可恢复。男性乳房女性化少见,但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可降低维生素B12的吸收,长期服用可致B12缺乏。
静脉注射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出汗、面部灼热感等。口服后偶见轻微头昏、便秘、嗜睡、腹泻等不良反应,但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心血管系统:该品可引起突发性的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源性休克及轻度的房室阻滞。一般情况下,没有先兆。虽然对胆碱能神经介质比较敏感的病人可能有预兆,但对于危重病人,服用雷尼替丁需要进行心脏功能监护或同时服用阿托品以预防。
神经系统:较多的报告是头痛,有时比较严重。但由于本品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可逆性的神志不清、精神异常、行动异常、激动、失眠。
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健康情况不佳的病人,服用本品可能触发血液情况的更进一步恶化。
消化系统: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也偶见有胰腺炎的报告。
其他:风疹、支气管哮喘、发热、过敏性休克、一过性氨基转移酶升高、肾功能损伤等。减少用量或停药,症状均可好转或消失。
中毒
雷尼替丁为一选择性H2受体拈抗剂,能有效地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及食物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胃酶的活性,但对胃泌素及性激素的分泌无影响。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本药口服吸收快,不受食物和抗酸剂的影响,半衰期比西咪替丁稍长,约为2~2.7h。大部分以原型从肾排泄,24h尿中回收原形及代谢物总量为口服总量的45%。常用量2/d,150mg/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8岁以下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临床表现
1.不良反应如下:
(1)静注后部分病人出现头晕、恶心、出汗及胃刺激,持续10min左右可自行消失。有时在静注部位出现瘙痒、发红。有时还可产生焦虑、兴奋、健忘等。
(2)对肝有一定毒性,但停药后即可恢复。
2.中毒反应参见西咪替丁的相关内容。
诊断
雷尼替丁中毒的诊断要点为:
有雷尼替丁应用史,出现上述表现。
治疗
雷尼替丁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参见西咪替丁的相关内容。
1.一般不良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肝肾功能损害应积极采取保护肝肾功能治疗。
3.严重心律失常时,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有过敏反应症状,可用抗组胺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新用途
临床发现,雷尼替丁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疾病时也有好的疗效。
复发性口腔溃疡
运用雷尼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一般1~2天内止痛,3~5天内愈合,总有效率为100%,而用甲硝唑等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有显著的差异。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2次/天,或者用雷尼替丁研成细末,直接涂在溃疡面上,3次/天,直至症状消失止。
流行性腮腺炎
有人应用雷尼替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效果显著,疗效明显优于用吗啉呱治疗的对照组。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2次服,连续服药3天。若发热过高,可配合物理降温。
溃疡性结肠炎
运用雷尼替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5%。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3月。
疣状胃炎
应用雷尼替丁治疗疣状胃炎患者,多在一周内获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为8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33%,两组对照差异非常显著。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5周为1个疗程。
嗜酸性筋膜炎
应用雷尼替丁治疗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疗效满意。一般用药1个月即可显效,半年后皮损局部得到恢复。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早、中、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口服雷尼替丁用于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效果显著,其中症状缓解率为7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2次/天,疗程为6周。
慢性腹泻
该病可能导致肠壁肥大细胞增多,受刺激后释放组胺,引起肠道局部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而出现的腹泻。雷尼替丁可以通过抑制组胺释放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多数患者1周内即可大便成形,次数减少,而获得痊愈效果。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早、中、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
单纯性疱疹
用雷尼替丁治疗单纯性疱疹,一般涂用3~5次后疼痛消失,早期病例不出现水疱,已有水疱者水疱干涸,均在2天内结痂。另有人用雷尼替丁治疗单纯性疱疹29例,均在用药2~4天内全部获得治愈。且愈后未见瘢痕发生。用法:取雷尼替丁胶囊(150毫克)1粒,将其粉末溶解于水中,制成溶液后外涂于患处,1~2小时换药1次。
荨麻疹
有人应用雷尼替丁治疗荨麻疹,效果满意,用药1疗程后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0%。方法:取5%雷尼替丁霜剂,敷贴于神阙、风池、血海穴,每穴50毫克,外盖3.5~6平方厘米胶布,每3天换药1次,2次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血友病
应用雷尼替丁治疗血友病,可使血浆Ⅷ因子或Ⅸ因子浓度增加,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用药后12小时可止血。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早、晚各1次。小儿用量按年龄递减,疗程为15天。另有人用雷尼替丁持续维持治疗,亦获佳效。
专家点评
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较好。对抑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酸分泌作用比丙咪替丁强4~9倍,但不影响胃黏液和胰酶分泌。不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不影响肾功能、对P450酶的影响仅小于西咪替丁。
参考资料
雷尼替丁.摩贝化合物百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0:26
目录
概述
化合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