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城在狭义上是指
雷州市的雷城
街道办,其前身是
雷城镇,雷城在广义上是雷州城的简称,即雷州城区。曾经作为
雷州府的府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雷城一直沿用到现在。
城市介绍
雷城于2005年撤镇改为街道办。其为雷州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06年9月又将
雷城街道办正式分为雷城、
西湖、新城三个街道办。至此雷城街道办管辖雷州市东部的旧城区,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下辖八个社区。
金秋时节,新中国60华诞款款走来。在这60轮的春秋中,雷城这座古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篇史诗,在沧海桑田的岁月中,雷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次的城市规划,一个个景点的开发,一座座建筑的崛起,一条条道路的延伸,就像是一个流动画面,记录着雷城这座城市60年的变迁。
雷城发展历史
三换蓝图
翻开雷州的史志,不难发现雷城60年来规划建设沿革的轨迹。
建国前,雷城人口稀少,街道狭窄,城区的建设未作规划管理。建国后,雷州建设的步伐虽有所加大,但仍没有统一的规划,用地建设只是沿袭古城道路格局而建。直至1985年,
海康县成立了海康县城建设指挥部,开始编制1985——1995年城建十年规划,掀开了雷城建设的新篇章。但由于旧城区的建筑密度过大,城市街道没有统一格局规划,仍然制约着雷城的发展。
1993年,海康县政府请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雷州城区1993——2010年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并于1994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在该规划中,雷城总体规划城区建设面积由原来的13.6平方公里发展到2010年的40平方公里。但岁月的年轮转了11圈后,2004年,雷城城区的面积仍不足17平方公里,原有的城建区设施滞后不前,城市拥挤,品位档次不高,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城市商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未能发挥龙头作用,更无力为雷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破除城市建设的“瓶颈”迫在眉睫。
经多次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了初步的蓝图:按照“西拓、北延、中改”的总体思路,跳出老城建新城,建设新城带老城,新城抓框架,老城抓美化,局部抓优化,整体抓规划,全面促提高。同时,他们找到了科学的操作方法:走“政府规划设计,市场机制运作,多方投资建设”的路子,一边采取大手笔打造雷州新城区,拓宽城市空间;一边保护建设老城区,构筑群众生活新圈。
自此,雷城的建设迈上新的征程。
城区新框架
雷城作为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路却是一直制约着这座城市发展的“瓶颈”。
据资料记载,50年代初,雷城主要街道有镇中西街、镇中东街、广朝北街、曲街、二桥街、龙舌桥街、十三行街。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南疆雷州半岛,雷州百业待举,开辟一个新城区的想法时刻萦绕在时任县委书记陈光保的脑海中,1985年,开始对城区道路进行改造和规划。当年,开辟了群众大道、新城大道成为30米宽的新路。1994年,雷州撤县设市,时任书记陈永平,建设了雷南大道、工业大道、新城大道,这些措施被视为振兴雷州的经济亮点。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三条大道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完善,对城市发展的带动达不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当初被定位为雷城主干道的新城大道,一直被闲置着。
建设新城大道,拓展城市空间,缓解雷城交通的压力,多年来,雷州人民不断发出心底的呼唤。于是,建设新城大道的要求多次被写进了雷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也多次写入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里。但由于资金困难等诸多原因,掘土机迟迟不见驶入新城大道。
富有干事能力、干事魄力的雷州新一届领导决定把建设新城大道作为描绘雷州大变样蓝图的第一大手笔。
在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成了一道“拦路虎”。审视当时困难财政,要拿出一笔资金谈何容易。为此,经过缜密的研究,举全市人民智慧,一条崭新的思路出现了:新城大道建设资金筹集采用“回收土地——抵押贷款——回收土地、拆迁房屋和路面建设——挂牌出售土地——还贷”的新模式。这种道路建设模式在雷州是史无前例的。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一条最能代表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形象的城市大道——新城大道建成通车,有力缓解了雷城交通拥挤状况,并拉动了这一带的商业活动。目前,新城大道两旁商业区、生活区土地得到了众多商家的青睐,一些商家已在所购地皮上着手兴建商厦。目前,处于该大道的世贸大厦已封顶,国际大厦已破土动工建设。新城大道对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开始凸显。
紧接着,该市从“新城大道模式”中借鉴经验,继续完善城市整体规划,全程拉动“经营城市”的引擎,改建雷南大道和雷北大道。现在,雷南大道正逐步形成一个集商贸、行政服务、房地产业、教育于一体的商住区,成为雷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北大道被定位为市区副中心区,配衬周边的工业园区及靓丽的新农村,该大道不仅成为雷城的一个功能区,同时成为雷州一条亮丽的景观路。
三条大道的建成,美化亮化了雷城,拓宽了雷城城市框架,犹如三条不断延伸的触角,牵引着雷城由东向西扩展,与207国道构成了雷城的新城区。大道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造就新的商业区,将使雷城城市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龙头作用得到发挥,掀起雷州城区新一轮发展热潮。
连线打造休闲景观带
一个秋日的清晨,笔者到雷湖风景区晨练,映入眼眶的是一幅景致宜人画面:晨曦初露,澄湖碧柳,绿波粼粼,晨练的人们散布在景区的各个角落。雷湖文化广场上,身着白衣、手舞红扇的妇女跳着健身舞;拱桥两旁,老当益壮的老人在耍太极拳;护栏旁,跑步的市民来回穿梭;健身区里,市民一边闲聊一边做着运动。雷湖风景区,成了名城人民的休闲乐园。
此情此景,不禁让笔者回想起一件往事。大学毕业时,家住茂名的学友听说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便欣然来雷州游玩,家住雷城的笔者自然地给她当起了导游。白天,带她游览了雷城几个著名的名胜古迹,到了晚上,却不知带她去哪休闲,只有带着她沿着南湖瞎逛。当时的南湖就是雷湖风景区的前身,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将之一分为二。回家时,学友不禁疑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难道就没有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句话带给笔者心头的隐痛直到雷湖风景区的建成才消失。
谈及近40年雷城人的文娱生活,一位“老雷州”做了一个点式概括:70年代看雷剧——80年代看电影——90年代唱OK——字也是随着雷湖风景区的建成逐步成为雷城人的流行名词。
近五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城市建设的理念,连线打造休闲景观带。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加大了雷湖景区的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景区种植上美观的大、小榕树多株,使景区更加绿意醉人;改造了景区北广场两边人行道,使景区更为亮丽;在景区安装了一整套健身器材,使市民有了健身的好去处;改造了雷湖文化广场的舞台,为景区增添了新的风采;建起雷湖护栏,营造安全和谐环境;投入资金750万元整治了东西渠,净化了渠道两旁居民的生活环境,美化了雷湖风景区两旁的景色;拆除西湖公园围墙,拓宽西湖公园景区,免费开放公园,还绿于民……打造“西湖水库——烈士陵园——西湖公园——雷湖风景区——东西渠——南渡河”景观带。目前,这条景观带成为雷城市民休闲的中心。
同时,该市依托雷湖风景区,大力打造广场文化,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使之成了
雷州文化的“汇展中心”。每年春节,一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这里开演,让市民大饱眼福;每逢重大节假日,名城人民在这里欢歌载舞庆太平盛世;每到周末晚上,有定期的雷剧表演或电影放映等,党的方针政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宣传;还有各类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和各种商业活动在这里举行。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名城的动感和色彩,显示了名城的文化个性,构架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桥梁。
三座标志性建筑
雷城历史上下五千年,在遥远的时空隧道中留下深刻的轨迹。雷州文化渊源悠久,在浩瀚历史长河里积淀了浓厚的底蕴。1994年1月,海康县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有人说,要把雷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大做强,必须做好它的品位,那么,这不能单靠历史文化的支撑,必须将历史遗留与现代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凸现它品位。
但是,翻开雷州历史的“相册”,建国前,雷城几乎没有几座能入眼的建筑,惟有曲街的古骑楼才显示着雷城古商贸的繁华。1978年以来,城区建筑开始发展,先后建起了外贸大厦、建银大厦、名都大酒店、烟糖酒大厦等100多座大楼,这些大楼的建成,带动了雷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然而,这些商业性的建筑,少了点文化的内涵,还少了点都市化的色彩。
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生活的日新月异,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雷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002年1月,座落于雷湖文化广场西侧的雷州购书中心建成开业,这是湛江市县(市)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图书零售中心。它的建成,结束了雷州没有大型购书中心的历史,同时,名城的品位也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2003年1月,雷州购物广场落成开业,这是当时粤西地区县级规模最大,设施最配套、功能最齐全、具有都市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性购物广场。雷州购物广场的营业,促进雷州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该地带的繁华。
为进一步推动雷州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雷州市委、市政府把博物馆的迁建当作“建设文化大市”的重点工程、标志性工程来抓。2005年9月,迁建工程破土动工。在迁建过程中,李昌梧、罗滇南等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各部门互相配合,施工单位加紧建设,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座占地面积6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终于矗立在风景旖旎的雷州西湖之滨。气势恢宏、典雅大方的博物馆,是雷州市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必将大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奠定名城建设规划的基调与格局。
翻看雷州60年城市建设的一段段闪烁的历史,里面印记的是,造就城市光荣与梦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