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号驱逐舰
原日本阳炎级驱逐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海军驱逐舰
丹阳号驱逐舰(原舰名:雪风号驱逐舰,日语罗马音:Yukikaze)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甲型驱逐舰中的阳炎级驱逐舰的8号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假想敌就是美国。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和伦敦海军军备条约中均规定,日美主力舰的比例是3:5,而日本和美国如果开战,主力舰数量上的劣势是肯定了的事实。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势态,那么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舰艇对其进行逐次削弱,有较好的航程、适航性以及强大重型鱼雷攻击能力的舰队型驱逐舰很适合担当此任务,因此军令部立即把舰队型驱逐舰的整备工作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根据兰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战舰数量上以6:10取得胜利,那么首先要让轻型水面舰艇把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才行。担当这个任务的就是水雷战队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驱逐舰,因此,有了在华盛顿条约时代相当前卫的吹雪级、伦敦条约时代失败的初春级(失败的原因是想在条约规定的驱逐舰1850吨排水量的限制下达到特型驱逐舰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级以及后来部分考虑条约同样不行的朝潮级。海军对这些老型号驱逐舰的不满一直存在,主要诟病的就是航程、稳定性以及武备“太弱”。当华盛顿条约到期,伦敦条约过时,几个海洋大国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一个国家能说服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条约当然就无法协商出来了,自此,对海军来说令人兴奋的无条约的黄金时代来临。
建造进程
雪风(ゆきかぜ)号舰是日本海军阳炎级驱逐舰的8号舰。
1938年8月,雪风号驱逐舰于日本佐世保海军兵工厂,开工建造。
1939年3月24日,该舰下水,并被正式命名。
1940年1月20日,该舰最后竣工,交付日本海军,被分属海军夜战部队——第2舰队第2水雷战队,配以僚舰“黑潮”号和“初风”号驱逐舰组成第16驱逐舰分队。该舰母港是吴港。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阳炎级是当时典型的舰队驱逐舰之一。阳炎级是日本总结数十年驱逐舰建造经验教训的结果,该级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方面比较平衡。
阳炎级设计标准排水量2000吨。船型设计上希望能达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时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来节省重量。舰艏轮廓继续采用日本驱逐舰贯有的为高速使用的飞剪式舰首、高干舷、短艏楼。阳炎级设计中特别重视“友鹤事件”(1934年3月12日)以及“第四舰队事件”(1935年9月26日)事故的教训,对舰体结构设计予以重视。舰体结构方面比起前面设计制造的4个级别驱逐舰有很大的改良。当年“第四舰队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条是电气焊接技术不过关,舰体亢余强度不足,这个问题在日本驱逐舰中一直没有很好重视和处理,之后的日本海军军舰建造中电气焊接一度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舰体比耗油、机动性更重要”的呼声中,“阳炎”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的处理,由于确定焊接技术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该级中反而得到大规模使用,以此节省了不少重量。全舰重心降低,使得稳定性、适航性的提高。
动力系统
“阳炎”级动力系统采用三座燃油锅炉,两座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52000马力,设计最大航速35节。阳炎级前10艘舰在试航的时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节,没有达到35节的标准。由于轮机部分一时也无法提高,于是设计部门改进了螺旋桨外形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桨叶直径,部分改良了桨叶面的外形,安装了5艘舰进行的试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是35.4节,之后的14艘更是加大了桨叶的面积,航速提高到了约36节。“阳炎”级机舱的安排是一点缺陷,为了提高抗打击性,“阳炎”级的轮机左右轴原计划是分别置放在不同的舱室,但没有能够实现。在战争中,“阳炎”级中几艘的沉没就和该问题有关。“阳炎”级搭载重油622吨,续航力超出了计划18节/5000海里的要求,达到了18节/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
在“阳炎”服役后,由于技术改进,主力舰的最高速度普遍提高,日本军方认为驱逐舰将不能有效攻击之,下一代驱逐舰的速度必须提高,为此战争期间“天津风”号做了轮机改装,抽调各海军学校的优秀人员配属该舰,与“岛风”号一起搭载新型高温高压锅炉进行试验。旧型号锅炉为300度30千克压力,新型号为400度40千克压力。该新型锅炉还比较节省燃料,使得“天津风”号的续航力达到了18节/6300海里。在“朝潮”级上试验交流电还没有正式结果,所以“阳炎”级仍然采用直流电。
武器系统
阳炎级驱逐舰强调对舰攻击能力,延续了已有日本海军驱逐舰的设计思想,武备方面,装有新研发的三年式C型双联装127毫米/50倍口径炮3座(前几型舰为A、B型,另外由于对舰攻击能力被提高了优先级,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从先前B型的70度改为55度。主炮设计指挥仪是对舰攻击用,高射时候只能使用先测定敌机高度然后设置炮弹中的定时引信),舰首一座,舰尾呈背负式两座。炮塔重31吨,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射速11发/分(平射)或4发/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米。九二式四联装61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2座,备鱼雷16条,有快速再装填设施。是93式氧气鱼雷设计中就计划装备上舰的第一级驱逐舰,之前诸型舰都为改装。另装备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2座、深水炸弹发射架1座、水雷导轨6条、扫雷具1具、3式声纳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测距仪和鱼雷用91式3型方位测定仪、92式射击指挥仪。1943年陆续开始安装一号3型对空雷达和二号1型(21)对海雷达。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阳炎级驱逐舰拆除一座后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装12.7毫米高射机枪4座。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入役参战
雪风号驱逐舰入役后,与时津风号在第三舰队第四突击部队,参加了攻击菲律宾吕宋岛、支援拉蒙湾登陆作战、占领苏拉威西岛、苏腊巴亚海海战(泗水海战)等行动。接着,在中途岛海战时作为护航舰跟随航空母舰战队,此次作战是该舰初吃苦头(但没有详细记载)。之后,在南太平洋战区第三舰队第十战队给“宝贵”的翔鹤、瑞鹤号航空母舰护航。
1942年11月12日,在第3次所罗门海战(瓜岛以北海战)中与其他13艘驱逐舰和轻巡洋舰“长良”号护卫比睿号战列舰雾岛号战列舰。当日23时30分,美国卡拉汉舰队中巡洋舰“海伦娜”号依靠新型雷达发现14海里外的日军舰队,可惜卡拉汉没有抓住机会(旗舰“旧金山”号雷达陈旧)。23时50分,双方舰队完全靠拢,开始了大混战,基本无秩序可言。乱战历时24分钟,以日军的胜利而结束,美军沉巡洋舰1艘,驱逐舰4艘,伤巡洋舰2艘,驱逐舰2艘,阵亡卡拉汉、斯科特两少将以下近千人,日军沉驱逐舰2艘,伤战列舰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3艘。但是,日本比睿号战列舰的伤很重,次日于拖带中遭美机攻击再次中弹,最后被日海军自己凿沉。
该战之后“雪风”号又担负起航空母舰护卫舰的角色。先是护送“飞鹰”号航母回日本修理,接着又是护卫修理完毕了的“瑞凤”号航母在特鲁克附近行动。日军打算放弃瓜岛后,“雪风”号被指派进行运输陆军部队撤退的行动,参加了其中3次运送,其中顺便还将被空袭打成重伤的“舞风”号驱逐舰拖回了特鲁克。
1943年3月1日,“雪风”号又作为新几内亚输送部队的护航舰进入俾斯麦海。不过美军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完全侦知日军意图。所以日军开始行动后不久就遭到美陆航的B-17突袭,最大规模的一次有300多架美机参加。此战美军飞行员使用了新的跳弹轰炸战术,效率提高不少。结果连续数日的空袭使日军损失驱逐舰“白雪”、“朝潮”、“时津风”“荒潮”和运输舰7艘,人员伤亡巨大,但是“雪风”号和它搭载的1个步兵大队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不久“雪风”号又被配属回第2水雷战队。其间该舰特有的运气已经被上面所重视,也许是迷信的缘故吧,该舰被优先考虑改进装备。在此之前已经加装了E27超短波雷达告警装置,而在停靠港口期间的工作使得“雪风”成为最先装备13号对空雷达、21号对海雷达、23号射击指挥雷达和3式声纳的驱逐舰。
1943年7月12日,在科隆班加拉岛夜战中“雪风”号就利用雷达告警装置于肉眼看到美军舰艇之前30分钟发现美舰并发出警报通知旗舰“神通”号轻巡洋舰,日方称此战是日本海军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告警装置,而“雪风”号的警报为海战指挥官作出正确判断立下了大功劳,但是“神通”号被击沉,而美军则损失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1艘。此战后“雪风”号还成功运送了1200名陆军士兵登陆。
屡次幸免
1944年,“雪风”号参加了菲律宾海海战莱特湾海战,被配属于第10战队,每次它的僚舰都被击沉,“雪风”号就一直忙于防空作战和打捞他的僚舰上的幸存人员。在菲律宾海海战中“雪风”号本来是要上一线的,但是由于战前的一次训练中意外损坏推进器,速度减半,被临时改派为归国油船的护航任务,其间遭遇美军潜艇,由于“雪风”号的努力,只被击沉了一艘。值得一提的是“雪风”号使用的对空战法——使用探照灯照射敌机,使得飞行员感到眩目,被迫拉起飞机,而高射火力乘机攻击之,菲律宾海海战中日军击落了2架美机。
这以后“雪风”号被调去担当第3战队的护卫舰,1944年11月21日,在回国的路上途经台湾海峡的时候,它所护卫的金刚号战列舰被美军“海狮”号潜艇击沉,一起倒霉的还有同级的僚舰“浦风”号。回到日本后被重新分配给“信浓”号,于是1944年10月28日,“信浓”号的处女航还没结束就又被美国人用潜艇击沉。自开战以来,“雪风”号干得最多的事情不是对敌作战而是捞自己人。
此后“雪风”号停泊于吴港,遭遇了美军的特大空袭,第2水雷战队的一个参谋在这里看到了令他很是吃惊的事情,该舰在历次空袭中打出了15000发高射炮弹,却没有受到一点损伤。
到了1945年4月7日,“雪风”号加入到为联合舰队捞最后一点面子的自杀攻击(菊水作战)出击舰队的行列中,结果沉战列舰1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4艘,其中同属第17驱逐舰分队的旗舰“矶风”号中弹后无法继续航行,分队司令新谷喜一大佐最初让“雪风”号拖带,但是由于完全没有制空权,而且有瞭望报告说远方发现美军潜艇,考虑到离佐世保有160海里之遥,最后被迫由“雪风”号释放鱼雷和舰炮将“矶风”号击沉。而“雪风”在此战中又跑掉了,来自空中的猛烈打击仅造成轻微伤,死3人伤15人。根据记载当时舰长寺内正道大佐和航海长田口康生中尉一直在露天舰桥指挥,四周到处是火线和爆炸,落下了几十枚航空炸弹,但却总是没有被直接击中。
雪风号舰回到佐世保后进行舰体的检查,发现粮库中居然有1枚航空炸弹,不过是哑弹,否则的话舰底定会被炸穿而沉没了。不久“雪风”号又转移到舞鹤,然后去了宫津湾。在此“雪风”号经历了强烈的空袭但却顽强地幸存下来。最后“雪风”号被调回日本基地吴港,一直等待出击机会,又经历了B-29轰炸机数十次大空袭,仍然没被直接命中,近失弹只造成了1人死亡数人受伤而已。一次空袭中在躲避美机轰炸的机动中,雪风号舰撞上了日军自己布设的水雷,幸运的“雪风”号继续它的好运——该水雷引信失灵了。而其僚舰在其后机动的“初霜”号驱逐舰同样撞上了水雷,不过是立即发生爆炸而沉没。
1942年11月12日,护卫“比叡”号战列舰,比叡号重伤自沉。
1943年3月1日,护航运输陆军船队,“雪风”号驱逐舰毫发无伤,其余4艘驱逐舰、7艘运输舰全部被击沉。
1943年7月12日,科隆班加拉岛夜战,因吃水浅避过1枚鱼雷,而舰后方的旗舰“神通”号被这颗鱼雷击沉。
1944年6月19日,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海战),日军”翔鹤“、”大凤“、”飞鹰“三艘航母、两艘油轮及600余架飞机被击落,其余4艘航母”隼鹰“、”龙凤“、”千代田“、”瑞鹤“以及重型巡洋舰”摩耶“,”高雄“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雪风“号连弹片都没被擦到一块。
1944年10月24日,莱特湾海战,”雪风“号参与护航栗田舰队。”武藏“号和3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沉,”雪风“号毫发无伤。
1944年11月21日,随第3舰队途经台湾海峡,护航”金刚“号战列舰,”金刚“号被美军潜艇击沉。
1944年11月29日,护卫”信浓“号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被美军潜艇”射水鱼“号击沉。
其他同级驱逐舰被”雪风“号克死的事迹略。
1945年4月7日,日本海军集结残存力量,发动孤注一掷的自杀攻击菊水作战“,”雪风“号被编入舰队,为舰队的旗舰、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大和“号战列舰护航。此役,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自“大和”舰以下,巡洋舰”矢矧“,驱逐舰”滨风“、”矶风“、”朝霞“、”霞“均被击沉或重创后自沉。”雪风“号却毫发无损。 战后,发现”雪风“号的粮仓中居然有一颗未爆炸的美军炸弹。这颗炸弹一旦爆炸便可能将”雪风“号船底炸穿而直接沉没——但它却是颗哑弹
太平洋战争期间,”雪风“号航程20万公里,仅战死10人,5任舰长善终,舰体只受过轻伤。
移交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联合舰队残存舰艇中余下驱逐舰39艘,潜水母舰1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航母3艘,旧式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2艘,重巡洋舰2艘,旧式战列舰1艘,战列舰1艘。
“雪风”号成了人员遣返舰,被拆除了所有武备,改装了人员舱室。1947年中,大部份复员运送任务都已告结束,盟军总部决定将驱逐舰以下的日本舰艇计驱逐舰24艘、海防舰68艘共92艘分三批抽签分配给中美英苏四国。抽签典礼于1947年6月28日在东京盟军总部大礼堂举行,海军上校马德建、姚屿二人为代表参加了抽签。美国先得到雪风号舰,但考虑到中国没有海军,而1艘驱逐舰对美国来说毫无意义,于是美国将该舰转送给了中国海军。以下是中国所抽得3批日舰的名单:
1. 第1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
驱逐舰:雪风、初梅、枫
海防舰:四阪、海防第14号、第67号、第194号、第215号
2. 第2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移交
驱逐舰;杉、茑
海防舰:对马、海防第85号、第118号、第192号、第198号、第205号
3. 第3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
驱逐舰:宵月
海防舰:屋代、隐岐、海防第40号、第81号、第104号、第107号
运输舰:输送第16号
当3批抽签完毕开始移交时, 1947年8月13日盟军总部又把剩下的39艘辅助舰艇也追加入分配名单,因此还有第2次的抽签。以下是中国第4批所抽得的日舰名单:
4. 第4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
驱逐舰:波风
运输舰:输送第172号、白崎
布雷舰:济州
驱潜艇:驱潜第9号、49号
辅助布雷艇:黑岛
辅助扫雷艇扫海第14号、第19号、第22号
命名“丹阳”
1947年7月6日,作为日本赔偿舰的雪风号驱逐舰从长浦港出发驶向上海。雪风号舰抵达上海,并以“接1”号入列国民党海军。交接仪式在上海的码头上进行,随后”雪风“号被命名”丹阳“号,编号DD-12。
丹阳号驱逐舰移交时该舰上火炮已全部拆除。中方接收后重新修理安装前主炮装备双联127毫米炮一门 ,后主炮备两门双联100毫米/60倍径炮。所用的炮拆自左营军港后山高地的防空炮,此外丹阳舰还装有日制25毫米机关炮8门。
1956年丹阳舰因弹药补给与库存限问题决定改装美式火炮127毫米炮3门、76毫米炮2门、40毫米炮10门。因鱼雷无来源,故鱼雷发射装置未恢复。
“丹阳”航迹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时,丹阳号驱逐舰等均转移至台湾。
1949年8月,丹阳号在澎湖马公岛遭遇台风,锚链被巨浪震断,导致丹阳被浪冲走并搁浅在附近的礁石上。
1950年5月,国民党当局开始了丹阳号的打捞工作。1951年10月,丹阳号修复工作完成。
1952年10月16日,丹阳号编入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第11战队。
1953年8月17日,丹阳号携太湖号、太昭号访问菲律宾,菲律宾以最高礼仪接纳,鸣礼炮21响。
1953年10月4日,“丹阳”号与美国军援的护航驱逐舰“太仓’号在台湾东部海面,拦截一艘正开往大陆港口的波兰油轮“布拉卡”号(台湾称“布拉加'号,S.S.Praca),扣押驶往基隆港。
1954年6月22日,丹阳号驱逐舰携太康号出海,再次拦截扣押驶往中国大陆的苏联图阿普斯号油轮,并劫持至高雄港,引发重大外交纠纷和军事紧张。
1954年10月至11月,丹阳号在浙江温州的大陈岛附近对解放军炮兵营地展开炮击。
1956年,丹阳号潜入鲠门岛(今雀儿岙岛)附近海域炮击解放军营地,解放军的苏联顾问在此次袭击中牺牲。此次作战后,丹阳号舰上武器系统改为美国装备。
1958年,在金门炮战中,丹阳号从台湾出发,帮忙救助遭重创的“沱江”号舰。
1964年5月1日,丹阳号在东引岛海面掩护“海上突击队”,在解放军炮艇集火三分钟后撤出战斗。
1964年,“丹阳”号成为“武昌演习”中蒋介石校阅海军的旗舰。
退役解体
1966年11月16日,丹阳号驱逐舰退役,停留海军官校小港码头做练习舰用。
1969年下半年,国民党海军决定将丹阳号舰解体。后来丹阳号的锚与舵轮在1971年12月8日送还给了日本,现放置在江田岛的海上自卫队术科学校与教育参考馆。
1971年12月31日,丹阳号舰完成拆解。据说丹阳号舰在高雄港内解体时,发现其双层底内是用贵重的水银作为重力压舱物,于是夺得拆船竞标的王姓老板(前台湾海军军官)从此飞黄腾达。雪风号现仅存车叶两只、舰钟一座及锚与舵轮,分别存放在中国台湾、日本两地的海军院校和纪念馆中。
总体评价
雪风号驱逐舰所属阳炎级驱逐舰是日本帝国海军驱逐舰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但由于其对空火力贫弱、反潜能力有限,阳炎级在战争爆发后空有强力主炮和鱼雷而无用武之地,只能在瓜岛争夺战中扮演“东京快车”(日本陆军语)的角色担负运送陆军部队。1942-1943年,大部分阳炎级舰拆除1座主炮塔,增加14-28门25毫米机关炮和4座深水炸弹投射机,有的还安装了13号、22号雷达,但作战损失率依然奇高。到二战结束时,只有历经大小数十战而安然无恙、有“不死鸟”之称的雪风号驱逐舰依然得以保留。太平洋战争对主力驱逐舰的要求是强大的对空、对潜作战能力,所以,阳炎级驱逐舰也被称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必要作战能力的舰艇”。(《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艇全览》《国际展望》 评)
雪风号驱逐舰在日本海军中被称为“奇迹之幸运舰”、“不死鸟”,因为该舰参与中途岛海战、瓜达卡纳尔品海战、菲律宾海海战、菊水特攻等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战斗。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该舰却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伤一直到二战结束,总航程约12万4800英里。雪风号舰在每次战斗时中弹不是非要害部位,就是近失弹,倒霉的总是僚舰,所以该舰舰员损失也很小,战死者不到260人,失踪2人。由于命运女神似乎总是偏向于该舰,被称为“专门妨碍自己人的家伙”。(《国际展望》 评)
一如前身雪风号舰,丹阳号驱逐舰经历多次台海战事未曾弃船,却经常要靠码头维修。作为驱逐舰队成员,丹阳号舰与其他三艘美舰相比有些不起眼。尽管如此,丹阳号驱逐舰仍是台湾海军主力舰之一,加上外观雄伟,所以常代表台湾海军充当访台外舰的引导舰。(《坦克装甲车辆》 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22:46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