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雁
吴若增改编、何多苓绘制的连环画
《雪雁》是由美国作家保罗·加利科原著、吴若增改编、何多苓绘制的一套连环画。该套连环画是以保罗·加利科编著的短篇小说《雪雁》为原型创作的。
内容简介
连环画《雪雁》讲述的是1940年二战期间,英国北部沿海的一座废弃的灯塔里,驼背画家菲利普与女孩弗丽丝因为拯救一只受伤的雪雁而相识、相知。随后,二战的炮火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驼背的画家菲利普驾着他的小船英勇地加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菲利普出发前与弗丽丝进行了最后的诀别,最终他与小船一同沉没于海底,而此刻的弗丽丝却发觉自己早已深深地爱上菲利普。
创作背景
1983年,何多苓受到《连环画报》期刊的邀约,为其创作一套连环画。为此,《连环画报》期刊给何多苓寄来了美国作家保罗·加利科的原著短篇小说《雪雁》,收到脚本后,何多苓又在《收获》杂志上找到了美国作家保罗·加利科的原作译文。何多苓因为有文学情结,而《雪雁》恰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小说内容很有画面感。后来,作者看了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电影剧本《印度之歌》后,发觉该剧本的情节与对话分列两边平行排列,而同时推进的情节与对话不一定对得上号,往往是错位的。作家从这里受到了启发,决定将“声画对立”的技巧运用到连环画《雪雁》的创作中去。1985年,作者完成了连环画《雪雁》的创作并刊登在《连环画报》上。
艺术鉴赏
连环画《雪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一种类似电影中“声画对立”的方法,即画面与文字未必相符,每一幅画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具备独幅画的价值;作者不拘泥于情节的束缚,尽可能让文字的表达来形成一个故事的线索,而画面的表达则又是围绕情感的线索来展开。
如:第十一幅的文字:仲冬时节,雪雁已经能走动了。弗丽丝常来看它。她不再害怕菲利普了。
作者没有按照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去配图,作者没有拘泥地表现雪雁能走动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抒情的画面来表现,沉寂无语的菲利普和天真善良的弗丽丝静静地坐在岩石上,雪雁安详地依靠在弗丽丝的身边,天空苍茫、静谧,空气好像凝固了,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与文字表述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情感世界里。
第十六幅的文字:三天后,弗丽丝羞怯地来到灯塔。她的个子长高了许多。
作者没有按照文字中描写的那样去配图,而选择了另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画面:秋草、沙滩和一行脚印。本来在第十四幅的文字中描述了秋天的景色,而作者在该幅画中并没有刻意表现,只通过主人翁飘起的大衣来呈现“秋风凄厉”的意境,作者只刻画了一只翱翔而归的雪雁,作者要用“秋”来表达主人翁的情怀。
第十八幅的文字:1940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炮声打破了沼地的平静。五月的天,他俩站在防洪坡堤上,目送最后一群大雁起飞。
作者没有按照文字中索描写的那样去配图,只是通过黄昏的天空来暗示战争的来临,通过惊飞的雪雁来隐喻战争带来的恐惧,采用近景远取法来表现人物与雪雁的距离。作者通过美与丑,黑与白的两个人物背影对比来抒发作者不可名状的情绪。作者在尽可能地回避对情节的表现,而把抒情与对美的表现放在了创作的中心地位。这种情绪的表达,充分发挥了绘画艺术中人物造型与色彩的优势,并抒发了情感。
第二十九幅至第三十六幅的脚本是描写菲利普驾船离开小岛后,冒着德国法西斯的枪林弹雨营救盟军士兵的情景和弗丽丝怀念菲利普的内容。作者选用了完全抒情的画面来进行表现,几乎没有表现任何战争的场面。
作品评价
中国青年网:连环画《雪雁》中的每一幅画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具备独幅画的价值,是1980年代中期抒情性连环画的代表作。
作品影响
1986年,连环画《雪雁》在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得“荣誉绘画二等奖”。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加利科,男,1897年7月26日出生于纽约市,美国作家、编剧。1942年,由他编剧的《国族之光》(又译《美国佬的骄傲》),获奥斯卡最佳原著故事金像奖提名。《雪雁》也是他其中的一部短篇小说。
吴若增,男,1943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文学创作一级作家。吴若增著有长篇小说《离异》,短篇小说集《翡翠烟嘴》《吴若增小说选》,中短篇小说集《脸皮招领启事》,中篇小说集《兽孩》,杂文随笔集《吴若增杂文随笔自选集》《吴若增曰》《孤独的诉说》,散文集《晴空里有一只大鸟》等。
何多苓,男,1948年生于中国四川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伤痕美术”代表人物。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居成都。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01 04:4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