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达摩鲨
黑棘鲛科鲨鱼属动物
巴西达摩鲨是角鲨目铠鲨科达摩鲨属鱼类,又称达摩鲨、雪茄鲨。体亚圆柱形,细长,向后渐细而稍侧扁;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后端尖狭;口平横,稍波曲,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下颌后方无下唇褶;上颌齿尖钩状,稍外斜;下颌齿大而直立,齿冠呈侧扁三角形,齿缘光滑;尾鳍上叶较发达,下叶前部呈三角形突出;无臀鳍;胸鳍较小。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褐色或淡白色;胸鳍前方鳃孔间有1条横行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绿光。
形态特征
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头长稍小于吻端到尾鳍起点长的1/4;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前吻长约等于眼径;眼卵圆形,后端尖,眼径约为口前吻长的1/2;鼻孔小,约为眼径的1/3,甚近吻端,斜位,前鼻瓣小,三角形突出;喷水孔位头背面,卵圆形,孔径为眼径的1/2,位于眼睛后上方;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下颚后方无下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齿上下颚不同形;上颚有一较小而直立的正中齿,每侧约15-16齿,稍外斜;下颚齿大而直立,正中齿与两侧齿等大,每侧12-15齿,基底长方形,两侧互相重叠,齿冠呈侧扁三角形,齿缘光滑;上颚齿3-4行在使用,下颚齿一行在使用;鳃裂较小,位于体侧中央;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第一背鳍上角广圆,后角尖,其长约等于基底长,基底末端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后;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同形,但基底稍长,面积亦稍大,其起点约在腹鳍后角上方;两背鳍间距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的两倍,第二背鳍基底末端到尾鳍起点距离超过第二背鳍基底长的两倍;两背鳍的高度几乎相同;尾鳍近乎正形尾;上叶发达,具缺刻,后缘截形;腹鳍大于两背鳍;胸鳍,长大于宽,胸鳍长约为头长的2/5,外角和内角钝圆。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绿光。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大洋水域。常在水深85~3500公尺处。
生活习性
昼夜垂直洄游,白天在海平面1000米以下,夜晚常到水体上层。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像许多鲨鱼一样,该物种是一种食肉动物。它以吸吮式嘴唇附着于它的猎物上,然后旋转,用尖锐的下齿撕去一块肉,有时甚至可以是其直径的两倍。然后使用其钩状上牙齿来保持插入,而下齿将拔出。它捕食深水生物体,包括甲壳类动物,鱿鱼,大型骨鱼类,鲸类动物,甚至大型鲨鱼。可进行生物发光,能够从其腹部发出绿色的光。它可能会利用这种光线吸引潜在猎物的注意力。在其死亡后三个小时内也会发光。经常吞咽并消化其牙齿,这被认为有助于骨骼钙化。通常在产卵和不同进食区之间的海洋内迁徙,是具周期性和可预测的,覆盖范围超过100公里。
分布范围
西大西洋:巴哈马和巴西南部。
东大西洋:佛得角,几内亚至塞拉利昂,安哥拉南部和南非,包括阿森松岛。
印度太平洋:毛里求斯到新几内亚,豪勋爵岛和新西兰(编号26346),北到日本,东到夏威夷群岛。
东太平洋:复活节岛(编号9068)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繁殖方式
通过体内受精来进行繁殖,每窝6-12个幼崽。雌性没有卵黄囊胎盘,雄性有两个位于背侧的下部的“抱器”,授精在雌性达摩鲨泄殖腔中完成。像其它小型鲨鱼一样,雌性将它们将它们的卵涂在角质肠衣中,附着在岩石和海草上,孵化可以在12至22个月后进行。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广泛存在,但分布记录不均匀。它的体积太小(总长约50厘米)不易被打捞。偶由延绳钓、流刺网或底拖网捕获,但没有对这个物种造成重大威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2: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