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盖,降雪形成的覆盖在陆地、海冰表面的积雪层。
描述
相关研究数据表示,地球上的雪盖总质量大约为1×10g,占地球冰冻圈质量的0.04%,雪盖的延伸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14%。
全球的雪盖
2.1 北半球雪盖
系统的准确的雪盖资料非常难得,直到1966年秋季,才开始利用人造卫星取得了连续的、大范围的雪盖资料。(1)相关研究显示,北半球雪盖面积的纬度差异十分显著,32.5°N地区的雪盖面积比82.5°N地区几乎小一个量级。就季节变化来说,各纬度带的变化也十分显著,高纬地区无变化或变化很小,较低纬度地区变化较小,而中纬地区变化最大。
(2)另有关于1967-1981年期间北半球冬季及年平均,欧亚大陆冬季和北美冬季雪盖面积的年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雪盖面积不仅绝对值大,而且年际变化也很大。期间最高值(1978年)和最低值(1970年)相差大约9百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平均值的20%左右,可见冬季值的年际变化十分剧烈。而欧亚大陆其高低值之差占平均值的25%以上,即相对变化最大。
2.2 南半球雪盖
南半球的98%被冰雪覆盖着。经多年的测量计算,南极冰盖的总体积为2800万立方千米,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最厚的冰盖位于东南极洲的澳大利亚凯西站以东510千米处。如果南极冰雪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60米,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将因此而缩小20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站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
根据相关关于南半球南美和南极大陆雪盖的研究结果可知,南美的雪盖主要在高山地区,季节性雪贮量为390立方公里(水当量);共分三个区:1)大陆北部区(大西洋——中美区),位于5°-10°N;2)大西洋——中美区,包括10°N-30°S地区;3)太平洋——南美区,包括30°S-57°S地区。第一区的季节性积雪很少,水汽供应来自大西洋,面积只有500平方公里,容积为0.06立方公里,厚度达12厘米。第二区雪盖的主要供应也来自大西洋,积雪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容积为30立方公里,平均雪盖为12公里,最厚达100厘米,雪线高度的变化范围4900-6723米。第三区的稳定季节性积雪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平均雪厚达30厘米,最厚达300-400厘米;雪线的变化范围很大,从700至5000米。
中国的雪盖
中国降雪和积雪的地理分布呈现两种显著的区域差异。一是垂直地带差异,山地多雪,低地(包括平原、盆地和河谷)少雪。占全国面积不足10%的山地,降雪量和积雪量却占全国一半以上,年均降雪量在100-500毫米以上,平均积雪深度在10-30厘米以上,积雪日数在60-150天以上。二是湿润地区与干燥地区间差异,南方湿润地区比北方干燥地区雪量还多。长江流域年平均降雪量为38.5毫米,下游平均积雪深度在4-5厘米以上;黄河流域年平均降雪量减少到28.8毫米,平均积雪深度为2-3厘米。
中国积雪与降雪的季节分配特征也反映出它们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地区性的差别,我国降雪并不集中在冬季最冷月份而在早春和深秋季节。最大降雪带随着季节降温从北向南、从高山向低地移动。在存在现代冰川的极高山区降雪集中在夏季。
从196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缓慢增温,西藏高原和长江下游降雪明显增加。与此相反,东北平原积雪量和积雪持续时间有减少的趋势。
我国冰川贮量变化与上述季节积雪及降雪变化不同。当气候变暖时,冬季降雪量增加,夏季冰川消融量也增加。冰川总贮量在减少,冰川退缩。反之当气候变冷时,冬季降雪量减少,夏季冰川消融量也减少,冰川贮量逐年增加,冰川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