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艺,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福建省连城县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至清代达于鼎盛,它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务各村及马屋村。四堡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明代万历八年(1580),务各村首开书坊。清代康熙年间,四堡雕版印刷逐渐兴盛,到乾嘉和道光时期出现繁盛局面,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功绩。这一民间印刷技艺主要在家族中传承,沿袭至今已历十五代。
工艺特征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纯手工操作,制作精巧。连城四堡是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雕版印刷技艺精湛,字体多为宋体,书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颇具文化内涵。
传承人马力制作的雕版印刷纸张质地良好、装帙考究、笔画齐整、校核精细、书页天头高而便于批注。传承人邹荧生雕刻用刀准确、胆大、力道均匀,刷印力度适当、字迹清晰,作品字形清秀。
工艺流程
相关器具
刻刀:常用的是拳刀,是刊刻雕版较为重要的工具。
曲凿:分小曲凿、大曲凿。
其它工具:包括平凿、斜凿、铁锤、刨子、锯子、棕刷、墨缸、纸张等。
制作工序
雕版制作大致可以分为胚板制作、胚板书写、雕版制作、刷印、装订5个阶段。
1、胚板制作
选材:枣木、梓木、梨木和小叶樟均可,以小叶樟为常用。
锯板:选取有充分雕刻面积的树干,锯成约2厘米厚的木板。
浸沤:将锯好的木板放在水中,上压重物,浸沤1至数月,以便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使木板既利于刻又易于吸墨释墨。放置时间较长且已经干燥的木材可不必再作浸沤处理。
干燥:将浸沤后的木板平放在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令其自然干燥。急用时可将木板放入大锅中用石灰水煮沸,此法可使木板快速干燥并利于刊刻。
平板:将干燥后的木板上下两面刨平、刨光,截成略大于双页版面的矩形,再用植物油遍涂表面,然后用芨芨草的茎部将其细细打磨平滑。
2、胚版书写
写样:先请善书之人用柳、颜、欧等书体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用毛笔抄写出样稿,并认真校对一遍。
上版:也称上样。通常的做法是:将样稿有字的一面朝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样稿横平竖直地刷贴到木板上,揭起后,样稿字样就会印在胚板上。之后,再用蜡笔等工具描好字样的边缘。
3、雕版制作
刻版:在样稿背后轻搓,搓去纸背的纤维,使写在样稿上的字清晰。然后,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这就是现代所称的凸版。
打空:用一种称为曲凿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打空时,左手握住曲凿,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在曲凿的后部敲击,使凿口向前移动,剔除无需保留的部分。
拉线: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周的边线刻出来即为拉线。
修版:若校对出谬误,则需将谬错之处用平凿凿去,并向下凿成凹槽,然后用一块与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再在嵌入的木板上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
4、刷印
固板:可用普通的方桌代替特制的印刷台。方桌要坚实,在印刷中不致摇晃,否则会影响操作,降低印刷品的质量。
刷墨:刷墨时要先用小毛刷从大墨盆中蘸少许墨放在瓷盘内,再用棕把在瓷盘中打圈旋转,使棕把着墨均匀,然后用棕把在雕版上按顺时针方向打圈,使墨汁均匀地刷在雕版上。
覆纸:用两手将纸端起平放在刷过印墨的版面上。
刷印:左手按住纸张不使移动,右手持棕刷刷纸背。
晾干:刷印之后,将纸张从雕版上揭起,放在一旁晾干。
5、装订
把零散的书页、纸张或书画等按顺序加工成册。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堡雕版印刷技艺则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重要代表,其中凝聚着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它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的实录和见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四堡与北京、武汉、江西浒湾并称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是这四大基地中唯一幸存的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雕版印刷基地,所保存下来的古书坊、雕版、古书籍、印刷工具及雕版印刷工艺等,堪称印刷与出版史上的活化石,为研究中国印刷史、出版史以及版权的萌芽与版权保护史都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和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方式为师传。随着现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冲击,雕版印刷工艺已几近失传。四堡能从事雕版制作及印刷工艺人员仅有十余人,且大都年事已高。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部分闽西客家雕版印刷的雕版、书籍、印刷工具等腐坏严重。
传承人物
马力,汉族,龙岩市连城县人,1984年10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氏和马氏家族是四堡较具影响力的雕印家族。马力是马屋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第十六代传人。其于2001年开始,师从马屋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第十五代传人马文学习雕版印刷技艺。其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等。
邹荧生,汉族,龙岩市连城县人,1963年12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氏为较具影响力的雕印家族之一。邹荧生是邹氏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第十五代传人。他自1978年起师从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的第十四代传人邹志福学习雕版印刷技艺。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幼学故事琼林》《三字经》《增广贤文》《邹氏族谱》等。
保护措施
20世纪90年代,连城县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出台一系列保护措施,并把四堡碉版印刷列入连城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项目。乡民也逐渐意识到四堡雕版的文化价值,不再低价出售雕版和古籍,30多座古书坊得以保存,四堡雕版印刷存活了下来。
连城县客家红博物馆馆长巫中民是民间保护四堡雕版的先行者。从1990年开始他就省吃俭用一块块回购流落在外的四堡雕版和古籍,截至2015年,他收藏的四堡雕版已有400多块、古籍2000多册,其中不乏成套雕版《大学》《中庸》等珍品。
2001年,四堡古书坊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四堡乡被列为首批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连城县文化馆获得“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有限公司、连城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主要展览
2021年,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福建省诗词学会共同主办的《二十四孝新编》诗书画印作品巡展走进连城县,展出与二十四孝故事相关的插画白描、楹联书法及篆刻作品。展品中的这二十四幅雕版印刷作品,是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马力依据福建兰亭书画院执行院长朱邦殷先生的二十四幅白描插画,手工刻制雕版,历时数月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