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是元曲作家
张养浩创作的
带过曲。此曲描绘了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生动地表现了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观,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喜爱之情。“雁儿落”部分纯然描摹自然景物,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得胜令”部分则写作者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全曲极尽云山变幻之妙,极显物我交融之境,语言明丽,风格清新。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双调⑴】雁儿落带得胜令⑵·退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⑶,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⑷,回首见山家⑸,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⑹,云山也爱咱。
版本二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云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⑵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带过曲,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
⑶晦明:忽暗忽明。晦,昏暗不明。
⑷倚仗:即倚杖。云沙: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
⑸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⑹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犹漫步,游逛。
白话译文
云彩飞来,山上的景致更佳;云彩飞去,山上的景致依然美如图画。山因为云的来去而忽明忽暗,云随着山势高低时高时下。
拄着拐杖伫立在云海之间,回过头来眺望山的那边,只见野鹿在草丛中安卧,山猿在花丛中戏耍。我爱这云霞掩映的青山,云山风景本无价。在这云山中漫步,云山也爱我。
创作背景
从曲词的内容来看,这首曲子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张养浩隐居历城是在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时五十二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幅生动逼真的山水图画,也是一首赞美自然风光的优美歌曲。作者以优美的文句形象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契合无间的美好画面。
前段“雁儿落”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首二句,写高山之上,云雾缭绕。云隔断了山,山衬出了云的飘逸和轻盈;因为云而山势更巍峨险峻,因为山而云行更袅娜多姿。作者采用中国画中的横云断山,意到笔不到的画法,以文字作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次二句,更进一步从显隐、高低的角度来表现云山相依赖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呈现出变幻之美。这四句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短短四句,极显变幻之致。云雾山中,碧空响晴,神奇诡异,未可控揣。此是“无我之境”。
后段“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写人的瞻顾不已。“立”字写尽了作者对云山景色的无限眷恋,注目而观,生怕放过了这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大有飘然欲仙之态。“回首”二字,写作者的四顾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分明是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云霞”二句,写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来,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令人爱怜。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可见作者一时间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结尾写作者边走边看,细味山色景观,渐渐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间似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物我浑然一体的交融境界,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这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重的主观色彩。
名家点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是从云山的美好对大自然的礼赞,写得很清新明丽,看出他岁月的优游。”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此带过曲描绘了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写景由远而近,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云与山物与我融为一体,清新明丽,令人心旷神怡。用拟人手法写云山,堪称妙笔。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本曲末句意境与之相似。”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辞官归隐,此后屡召不赴。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治旱救灾。到官四月,劳瘁去世。追封滨国公,谥文忠。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散曲多写归隐生活,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怀古和写景之作也各具特色。有散曲集《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以及《
归田类稿》《云庄集》。《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