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山隧道(Que’ershan Tunnel),是中国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公路通道,位于
雀儿山山岭下,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程。
建设历程
2010年11月30日,雀儿山隧道工程启动,隧道动工兴建,并举行动员大会。
2011年2月18日,雀儿山隧道进行工程代建协议签字仪式;6月1日,雀儿山隧道进行东洞口引道工程建设工作。
2015年12月10日,雀儿山隧道完成掘进工作。
2016年11月10日,雀儿山隧道全线贯通,并举行贯通仪式。
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通车运营。
2018年2月5日,雀儿山隧道通过验收评审工作。
隧道位置
雀儿山隧道位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中部;隧道线路东起马尼村成都—那曲公路(317国道)与商王驿站路交汇口,东至成都—那曲公路(317国道)与德格县德兴路交汇口,途经该隧道线路为成都—那曲公路(317国道)。
隧道设计
隧道结构
雀儿山隧道主要由主线隧道、平行导洞、防雪棚等组成;隧道主线方向呈东南至西北方向布置。
雀儿山隧道为单洞双向交通公路隧道。隧道保温层敷设方式采用贴壁式,材料为聚酚醛材料。主洞口及平导洞口保温防冻段二次衬砌中掺加纤维素纤维。洞口设置深埋中央排水管,排水管埋于仰拱下方,并加密设置墙背环向和隧底横向排水管;洞口段设置纵坡;采用背贴式、中埋式止水带接缝。主洞口洞口外各设置防雪棚,采用独立扩大基础,型钢支架,上覆半透明玻璃钢材料。
隧道参数
雀儿山隧道分为两个标段进行建设,分别为Q1标段以及Q2标段:
设备设施
截至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在进出口设置制氧站,为隧道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过往人员提供供氧服务 。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雀儿山隧道主要的建设难题为:
1、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7千米的超特长隧道,当时既无成熟规范提供理论支撑,又无工程实例借鉴,隧道设计只能从零探索与总结提炼。
2、洞口含氧量不到平原区百分之六十,冬季、隧道内含氧量更低,绝大多数人均有高原反应,人员及施工效率极低,对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建设施工难度极大。
3、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常年冰雪覆盖,洞口极端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冬季施工期超过4个月,冬季低气温和低含氧量的叠加效应,导致当时工程勘察与施工“难上加难”。
雀儿山隧道主要的技术创新为:
1、创新了高海拔寒区隧道选线方法以及结构抗防冻性能保证关键技术提出了高海拔隧道基于气象要素的选线设计理念,为高海拔寒区越岭隧道选线提供了新思路。形成了“衬砌内贴保温层和洞口防雪透光棚”综合抗防冻设计方法,提高了结构防冻抗灾能力,研发了离壁式保温衬套抗防冻结构和升温管技术。隧道已运营3年,未发生衬砌结构冻害。
2、创新了高海拔“三低”环境下隧道作业人员健康保障体系提出了基于海拔高度与人员劳动强度的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标准,建立了隧道施工制氧供氧系统,解决了百分之九的低含氧量特长隧道独头掘进4000米的供氧难题;开发了基于穿戴设备的人员机体健康实时监控系统,保障了施工人员安全。
3、创新了高海拔“三低”环境下隧道作业机械效能保持应用方法制定了适用于海拔5000米的隧道通风计算新标准,优化了高海拔隧道轴流风机结构模式,构建了“富氧和涡轮增压”的双控组合机械效能提升方法,最大效率提升可达到百分之八十七点八;提出了特长大隧道分阶段掘进通风方案,为高原寒区隧道的施工通风技术设计提供参考。
4、创新了高海拔隧道建造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技术基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研发了天然温泉循环的隧道洞内外路面冰害自防系统;形成了利用超长隧道水平气压差、寒区隧道洞内外温差和风墙式压差等自然通风与机械式通风相结合的隧道通风设计技术,减少通风能耗百分之九点五;率先实践隧道弃渣回收、隧区植被恢复技术,实现绿色建造。
科研成果
荣誉表彰
奖项
其他
2022年11月,入选“2022中国新时代100大建筑”名单。
文化特色
2017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携手中国省级电视机构全媒体推出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以雀儿山隧道为焦点代表,展示四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与巨变。
2019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节目《超级工程 第三季》播放雀儿山隧道相关建设工作内容,对电视观众介绍了该隧道的难点及建设技术。
价值意义
雀儿山隧道通车后将打通川藏交通动脉,为甘孜州和西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甘孜接受成都和西藏发展的资金、人才和市场“溢出”创造条件。(时任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 评)
雀儿山隧道通车后,过往车辆只需10分钟就可以穿过雀儿山,将不必再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避开了原公路多处雪崩易发危险路段和泥石流路段,以及大量的冻土、滑坡,雪害、冰害等安全隐患严重路段,从而有效保障国道317线雀儿山段全年安全畅通。(新华社 评)
雀儿山隧道通车后,将进一步打通川藏交通大动脉,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力,为雪域高原人民打开又一扇幸福之门。(《工人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