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纹花松鼠
花松鼠属动物
隐纹花松鼠,别名:金花鼠、豹鼠,是啮齿目松鼠科 花松鼠属 。体形似花鼠,体长110一120毫米;尾几乎与体等长,尾毛蓬松,至尾尖逐渐尖窄;前足四趾,后足五趾,爪呈钩状;背部毛色自前额向后为灰褐色,毛基深灰色;背部正中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两侧有两条褐黄或浅黄的纵纹,再外侧为两条黑褐色纵纹,最外侧为两条浅黄或淡黄白色纵纹;两颊有白色条纹至耳基部,但不与背部最外侧的条纹相联续;耳壳边缘背侧具短的簇毛,毛基黑而尖端白色;这是有别于花鼠的外形区别;腹部毛色灰黄,毛基部灰色,上半部灰黄色;头骨脑颅较圆凸,吻较宽尖,鼻额部较平凹,均有别于花鼠。
形态特征
外形
体型酷似花鼠但略小。尾长略短于体长,体长115~158mm,尾长85~130mm。尾端毛较长,尾的末端逐渐尖细。前足掌部裸露,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蹠部裸露。蹠垫2枚,外侧者略大,趾垫5枚。前足4指,后足5趾,爪呈钩状。耳壳明显,耳长9~16mm;眶间前部宽而较平坦,眶上突位于眶间部的较后部位,眶间宽11~13.2mm。雌性具乳头3对,腹部1对,鼠鼷部2对。
毛色
背部正中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两侧有两条褐黄或浅黄的纵纹,再外侧为两条黑褐色纵纹,最外侧为两条浅黄或淡黄白色纵纹。两颊有白色条纹至耳基部,但不与背部最外侧的条纹相联续。耳壳边缘背侧具短的簇毛,毛基黑而尖端白色。腹部毛色灰黄,毛基部灰色,上半部灰黄色。尾毛基部深棕黄色,中段黑色,尖端浅黄色。
头骨
脑颅部圆而凸,吻短而尖,眶间部的前部宽而较为平坦,眶上突位于眶间部的较后部位。鼻骨先端有明显膨大,与额骨相连处比较平凹。颧骨前部扁宽,略向内斜,中间不特别向外突出,听泡适中。
牙齿
齿式=11。上门齿窄而直,后缘无明显缺刻。第三上前臼齿极小,长仅2.6~3mm,其后端远离第1前臼齿。齿冠面若原型,无中柱。门齿孔很狭短,上颊齿列长约7.2mm。
栖息环境
广泛栖息各种林型,以亚热带森林为主,常在林缘灌丛,垂直分布以中海拔为主,一般在海拔400到1200米,最高有在2600米的栎林。
生活习性
食性
隐纹花松鼠是一种杂食性动物。据观察和解剖六只花松鼠的胃内容物,主要以各种种子、嫩芽、杉子、松子、板栗、地衣、树皮和昆虫为食。在冬季偶见吃死鼠。在住宅附近可摄食米饭、面条、鸡蛋黄、猪肉等残渣。
花松鼠摄食一次,平均需要9.9秒。摄食时,其身体由后肢支撑,用嘴衔起食物,前肢捧住后咀嚼。有时也不需前肢的帮助。摄食之后便上树逗留、咀嚼或用嘴擦树干。在2小时的活动中,用于觅食的时间约为56分钟,在树上逗留、嬉戏的时间为61分钟。花松鼠的摄食和其活动次数几乎相等,因此花松鼠觅食时间的分配与其无颊囊、不能临时储存食物有关。
活动
隐纹花松鼠虽树栖,但常在地面活动,一般在清晨或黄昏时最活跃,常单独或三五成群活动,也成群在树上奔跑,活动范围不大,常出现在果园或菜园中。通常呈跳跃式活动。在攀树干时,常以“之”字形沿树干上爬。下树时,头朝下,迅速地移到树干基部,最后跳到地面活动。在摄食后或摄食中,伴有互相追逐、嬉戏。
隐纹花松鼠避敌时一般不发出叫声,行动机警,随时准备敌害,其行动表现为迅速爬上树,立即使头朝下,以逃避敌害袭击。若在人为干扰下,则在树上环绕树干迅速爬行或跳至他树逃避攻击。有时仅离地数厘米,也不下地。
休息
隐纹花松鼠休息包括回窝睡觉或停在树上晒太阳。在树枝上的姿势是尾自然弯曲于后肢下,头枕于前肢上,眼睁开;树干上的姿势为身体平卧于树干,尾、颈伸直,前肢向两侧分开抓紧树干,或前肢收于腹下,后肢自然向后伸直。后者常在冬、春季有阳光照射的树上出现。
窝巢
隐纹花松鼠的窝常筑于杉树上树叉或树洞内,以该树的主干与支干交接处作基底,苔藓杉树皮为材料,有在树根或树垫下做窝,偶尔也利用旧鸟窝或在屋顶瓦沟或屋檐缝中筑巢。
分布范围
隐纹花松鼠在中国分布于云南丽江地区、四川西南部、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北京、陕西、甘肃、西藏东南部等地;中国以外分布于缅甸印度支那北部。
繁殖方式
隐纹花松鼠1年繁殖2次,春季和秋季各1次。每胎2至4只,也有一胎4至6只。交配行为是雄体追逐雌体,从地面到树上。在树上两者接近。雌体不动,雄体主动靠近,嗅其肛门部,然后用前肢抱住雌体腰部,几秒后,雄体迅速离开。在追逐中,雌、雄个体不断发出“zhi-zhi”的细微叫声。同时,雄体也常发出“de luo”的叫声。叫声均急促。雄体显得急躁不安,寻找雌体,一般持续3至5分钟。
亚种分化
(以上内容来自:)
保护级别
入列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入列《进出口濒危动植物种商品目录》。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20:2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