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鼓
用于击发声乐的工具
陕西文物工作者最近发掘出土了一面距今约4000多年的巨型陶鼓,专家称,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陶鼓,它对于研究鼓的起源以及远古祭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发掘地点
这个陶鼓是陕西省考古人员在千阳县沣头村配合当地铁路建设考古钻探时发现的。从出土的大量石器分析,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的时代应相当于半坡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留存陶鼓的房址在遗址的中心地带,形制为半地穴,面积约10余平方米,地面和墙面打磨得比较细致,应是部落首领的住所。陶鼓出土时已碎成数片,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修补,如今已恢复原貌。
外形结构
这个巨型陶鼓外形颇似一口水缸,口径约48厘米,高90厘米,腹径65厘米,口沿外侧突起14个舌耳,用于固定牛皮;鼓腹上钻有3个直径约6厘米的放音孔。考古人员找来一张大牛皮蒙在其上敲打,其声浑厚,撼人心魄,余音轰鸣,不绝于耳。
陕西省考古所副研究员田亚歧说,在远古时候,鼓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陶鼓以前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均有发现,但器型较小,曾被误认为是陶缸。此次出土的陶鼓被确认是用于击发声乐的工具,揭示了远古时期礼乐文化的初始形式。
壮族陶鼓
广西武鸣县的壮族陶鼓:
被认为已经绝迹的陶鼓制作绝技,至今仍存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仙湖镇一个叫连才村的地方,距离武鸣县城28公里。
连才村在著名的仙湖水库附近,是一个有600多人口的小村,村中的人大部分姓梁。
这个村的村民没有田地,只有一个陶制厂,用以维持生计。据村干部、陶制厂的厂长梁桂珠说,该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该村的村民,据其族谱的记载,是在清朝康熙49年,迁居来此地的。烧制陶器是该村村民的祖传手艺,在整个武鸣乃至周边地区都很有名气,河池东巴凤一带的农民,都到这里来买陶制品,主要的产品是酒缸、骨灰缸等,陶鼓一直是这个厂的独特产品,从清朝以来就一直烧制。
连才村的先人从何方来,手艺是继承何方高人,至今仍是一个谜。族谱只记康熙49年后的事,给人留下很多猜想。但陶鼓在上百年前就出自该村,是没有疑问的。
天成靓丽手工制作见真功
连才村陶制厂的“总工程师”、60岁的梁炳德老师傅是制作陶鼓的传人之一。
烧制陶鼓的泥取自该村旁一个山坡,挖下10多米深后,分别取三种土配制成泥料,这样烧制出来才有好的音律。取来坯料后,要在一架木制的转盘上制作陶鼓的坯体。用脚轻蹬转轮,转盘就快速旋转起来,用手沾上水,在泥坯上规定着陶鼓的形状,不到10分钟,陶鼓的下半身制作而成,陶鼓的上半身也是如法炮制,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
制好的坯还要阴干三个月才能烧制,烧制前还要涂一层釉在面上,这样才会美观,制坯的全过程都是手工,没用机器。
村边有一个专门烧制陶鼓的“龙窑”,30多米长的一座土窑卧在地上的确像条龙,称为“龙窑”很贴切。陶鼓就在这“龙窑”中烧成,烧制过程全部用柴火而不用煤。制作陶鼓的传人中曾有人做了多次试验,想用煤代替柴火,但就是不成,只好还是用柴火来烧。陶鼓的整个烧制过程,全是土法,所以说“她”出自手工天成靓丽。
吴川陶鼓
广东湛江市吴川陶鼓:
瓦窑陶鼓原名长鼓。我国音乐史籍中,民间打击乐—鼓类中没有陶鼓的记载。 《中国音乐辞典》却有土鼓的词条: “原始打击乐以土为框的鼓。 《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瀹(yue),伊耆氏之乐也…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一般的鼓类多采用木料或金属做成,吴川的长鼓则用陶泥烧制而成,故称陶鼓。
陶鼓最早产生于吴川陶乡瓦窑村,该村环水靠坡,陶泥来源丰富。泥制陶器,坡草烧窑。村民历来以烧制陶缸、罐、煲、炉以及小型泥塑等为生。陶鼓就是用陶泥烧制成的长鼓。鼓身腰部细小,两头为大小不同的间鼓口,蒙上羊皮后,用绳子把两头鼓面绷紧,可调节音色。演奏时把鼓背挂胸前,右边用手掌拍击,左边手执小竹边敲打,打出不同的“叮” “碰”声,故当地也有人称陶鼓为“叮碰”。
陶鼓的演奏,通常用小圆鼓及唢呐伴奏,音乐一般用当地的流行祭神唢呐曲调,节奏明快。历来陶鼓主要为吴川民间舞蹈《舞二真》、 “舞六将”或祭神时的伴奏音。逢年过节,闹元宵到处可见闻陶鼓的“叮碰”声。
1986年初,吴川市文化局组织文艺辅导干部欧景钦等深入瓦窑村,拜访陶鼓艺人,进行收集整理陶鼓的演奏鼓点及唢呐的伴奏音乐,编演了舞台演奏的《瓦窑陶鼓》节目。接着再次把单纯的演奏编为陶鼓舞蹈《欢乐的小陶工》,还设计了一米多长的大陶鼓,用支架撑起,演员可四周跳动一边敲击大鼓表演,一边敲打挂在胸前的小陶鼓。少儿陶鼓舞《欢乐的小陶工》(欧景钦编导)于1986年7月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首届羊城少儿艺术花会演出,获得“丰收奖”。又被评为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竞选二等奖,并作为广东省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预备节目。1987年10月,陶鼓舞参加湛江市首届艺术节;1988年参加湛江市春节晚会(录像播出),1988年春节广东珠江经济台与湛江电台举办的特别节日《梅口鼓乐贺新春》重点播放了《瓦窑陶鼓》的演奏音乐。2002年梅岭的陶鼓演奏队参加了湛江市民间艺术节表演,2003年参加了湛江中国舞狮邀请赛闭幕式,2005年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岭南民间艺术节。2000年以来,在吴川市的闹元宵欢乐节中,陶鼓演奏还被编成游行方队参加游行演奏。
史书记载
师公佳配音律激昂促劲舞
壮族师公舞在广西武鸣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古时唱师公戏或舞蹈(壮语称之做斋),必须用陶鼓来伴奏,一边唱一边拍打陶鼓,陶鼓发出动听的声音,刺激“师公”的舞姿浑然有力、刚劲雄武。
已经年逾七旬的壮族艺人、原武鸣县文化馆干部蒙水生老师一挎起陶鼓,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顿时焕发青春,就一个20出头的壮家小伙。蒙水生说,这就是陶鼓的魔力所在。
有人认为陶鼓只适用于壮乡师公舞,这样的乡土文艺,难以有大的作为。对此说法,几十年来研究师公文化、有较深艺术造诣的尹弼群不以为然。原武鸣县政协副主席尹弼群说,陶鼓发出的音律激昂、奔放、节奏感极强,带有一种广场舞蹈的共性。因此,“她”不仅与师公舞形影不离,相得益彰,实际上,“她”的音律,与来自海外的街舞也很般配。
参考资料
湛江民间音乐 瓦窑陶鼓.中共湛江统一战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5 17:43
目录
概述
发掘地点
外形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