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
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
赫章县境内)人,是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咸丰同治年间,与其胞弟陶三春等领导了黔西北苗族和附近兄弟民族进行反对衙门的苛捐杂税和各种迫害民众制度的农民起义。虽然陶新春领导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参加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也是
太平天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陶新春出生于一个世代农奴家庭,父亲受尽了土目的百般折磨,过早死去,母亲王氏改嫁到巴拉寨的农奴熊家,陶新春也随母亲到了熊家。他们身为农奴,生活极为悲惨,苦难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促使他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860年陶新春领导的起义军消灭了七星关的敌人,占领七星关,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这次胜利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起义军的声势日益壮大。威宁、大定、毕节地区的彝族、布依族人民纷纷参加起义军,张油客、谢三火炮也从喜乐带领一支起义军前来参加,苗、汉两支起义军的联合,成为黔西北各族人民联合起义的强大武装力量。1861年秋,陶新春在
猪拱箐建立了农民政权,自任统帅,并仿效太平军设立了军师、将军、经略、宰辅、巨乡、礼师等职,分管军政事务;实行“垦土种田”制度,使粮食生产连年增加;开辟了商业贸易场,实行“互易通市”政策,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并兴办教育,招徕技艺工人,这些措施,使起义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胜利,根据地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秩序井然,被誉为“铁筒江山”。
陶新春领导的起义军经过1862年至1866年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清朝统治者对起义军的声威日益畏惧,1866年4月,调集滇川黔三省的兵力向猪拱箐大举进犯,血腥镇压起义军。陶新春据敌情进行了防御部署。1867年正月,
岑毓英在镇雄镇压了李开甲、漆老新领导的起义军之后,又到毕节秘密召集了曾经投靠起义军的土目为他提供内情,2月9日,他亲自带领清军,乘黑夜突然偷袭了吴家屯,起义军措手不及,死伤甚重,吴家屯失守。
岑毓英又调集重兵包围红严尖山,起义军英勇反击,但在重兵围困又无援军的情况下,阵地失守,德高望重的军师基哉壮烈牺牲,给起义军带来重大损失。6月,岑毓英又集中兵力向猪拱箐发起猛攻,陶新春率领起义军与敌人进行了四个多月的激战,击败了清军的大举进犯。岑毓英在武装进攻遭到失败后,又采取阴谋手段收买起义军中的叛徒。在叛徒王长毛的告密和预谋下,6月19日,岑毓英趁起义军在卯时换班吃饭之机,偷袭猪拱箐营地。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根据地陷落,陶新春等首领被敌人包围。陶新春的弟弟陶三春等人历尽艰险冲出重围,转移到海马姑与当地义军共同战斗,因海马姑孤立无援而陷落,陶三春被敌人杀害。陶新春等首领被俘后,押解到黔西城,9月初被敌人杀害。余部继续坚持斗争达四五年这久,直至1871年才在敌人的镇压下失败。
陶新春领导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参加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中太平天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陶新春不愧是苗族人民的优秀代表,他和他的战友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