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山原名陶山,位于今沿江西路,濒临湘江,扼滔滔湘水因山势若壶形,而得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晋时著名将领陶侃曾屯兵于此,故后人改称为陶公山。在陶公山上及附近现有陶侃衣冠墓、何腾蛟衣冠墓、唐兴寺、望衡亭、唐兴桥等众多的文物古迹或遗存。
因统兵御外和对内讨平苏峻等人之乱有功,官至侍中,太尉、都督荆江等八州诸军事,领荆州、江州刺史、封长沙郡公加征西大将军,晋咸和九年(公元334)死后,遗命葬于长沙,晋成帝追赠其为大司马,并赐谥曰:“桓”。邑人为纪念他,在他驻军府所在地建有衣冠墓。墓碑正中书:“晋都督陶桓公墓”,两边书联曰:“百璧勤劳博茅土,八州都督剩松楸。”并在其垂钓处建有钓鱼、望岳二亭。他的军府所在地也被建为石头寺(今唐兴寺)。
字云从,贵州黎平人,明末督师,武英殿大学士。清顺治六年,在湘潭抗清兵败,为清兵所擒,被杀害于县城东南流水桥。南明永明王闻此,深为哀悼,赐祭者九,赠“中湘王”,“谥文烈”。后人为纪念他,在陶侃衣冠墓侧亦建其衣冠墓。清人在祭祀时有诗云:“幸葬中湘文烈王,陶公山气郁苍苍,踏青修禊游人伙,争奠苣兰围墓香。”
晋时名石头寺,唐时因有名僧智俨居此,寺旁有智俨石塔,故又名石塔寺。唐代大文学家、诗人刘禹锡曾作智俨大师石塔铭,其中说:“……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师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己。”寺周有围墙,山门在寺东金鸡桥,入内有钟鼓楼,正门外有铁顶六角石塔,前殿供奉弥勒佛,后列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匾题“皆大欢喜”。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殿后有一院落,原有水阁凉亭,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旧传褚遂良题有诗句:“远山山酋 山卒 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清人亦题诗曰:“古刹千年石径中,钓台长旁梵王宫,蒲团僧证三繙静,塔影禅参半偈空。事业晋唐钟磬寂,渊源衣钵水云氵蒙 。还余老衲传经罢,更与段勤说褚公。”
据史书记载:唐永徽六年(公元655),朝廷顾命大臣、大书法家褚遂良,因谏高宗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都督。褚公怀愤,至于湘潭,游石塔寺,奋笔书成:“大唐兴寺”,寺遂改今名。原石额为全国著名牌匾,现藏于市博物馆。唐杜甫游此,见褚公之书,诗赞曰:“贾傅才何有,褚公书绝伦。”
历代诗人到此留下许多佳句。如:唐代诗人杜荀鹤《
霁后登唐兴寺水阁》诗:“一雨三秋色,萧条古刹间。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白日生新事,何人得暂闲。将知老僧意,未必恋松关”。五代孟宾于《湘江亭》诗:“独宿大中年里寺,樊笼得出事无心。寒山梦觉一声馨,霜叶满林秋正深。”(湘江亭位于唐兴寺侧)。宋代张木式 题《唐兴寺湘江亭》诗:“寺废苍岩耸,江回远岸明,风雷摧翰墨,岁月老丝缗。兀坐知茶味,闲行忘去程。长哦伊水句,回首若无情。”
陶公山下,与窑湾相接。因邻近唐兴寺而得名。始建于唐,经历代维修,至今保存完好,车辆仍能过往。桥身系单孔花岗岩结构,净跨12米,宽6米,旧时为湘潭城通往县城西、南方向以及湘乡、衡山、邵阳等地的必由之道。桥面两侧均为花岗石栏杆,柱头缀以石雕小狮、小象、小鹿、小兔等,形态生动逼真。漫步桥头,湘江碧透,舟樯林立,杨梅绿洲,江山浮现,石嘴迎风,雄伟屹立。近代湘潭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所书“江山胜迹”四个摩岩大字,铭勒于临江峭壁之上。咸丰三年(1853年)林绍璋率太平军于古历四月二十四克湘潭,旋湘军与之展开水陆大战,是为决定双方最终命运的重要战役,历史上称“湘潭之战”,唐兴桥旁曾设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