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钢板书是山西省陵川县的地方说唱艺术。因说书者手持钢板演唱而得名。
历史沿革
陵川钢板书由当地“干板书”吸收河南“四股弦”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时曾流传泽州、高平、长治、壶关以及河南辉县与陵川相邻的部分地区,现仅存于陵川县曲艺队。
陵川钢板书形成年代无从考证。据老艺人讲,清道光年间就流传在民间。演唱时围桌而坐,主说者手持钢板并掌握书鼓,其余人分操三弦、四股弦等乐器伴奏或伴唱,没有表演动作,一人多角。清末民初出现艺人二、三人合作演唱的形式。1946年,陵川县成立了盲人宣传队,陵川钢板书成为盲人宣队主要演唱的曲种。新中国成立后,伴奏乐器去掉了四股弦,加进二胡和打击乐器小钹,增强了伴奏效果,人数也增加至五、六人,改一人多角为分角演唱。
艺术特色
陵川钢板书以唱为主,说唱相间。唱词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主。音乐结构为单曲体唱腔结构;有[引腔]、[正腔]、[紧腔]、[哭腔]等不同唱腔。演唱的传统曲(书)目相关作品有《包公案》、《刘公案》、《响马传》、《武松打店》、《罗成算卦》、《樊梨花招亲》、《佘太君表功》、《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王员外休妻》等80余部;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新段子。如《二嫂忙支前》、《月下开荒记》、《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历史上较有名的艺人有刘聚发、王秀魁等。
该曲种的部分传统书目多以表现家庭伦理道德和婚姻爱情为内容,故它的表演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资料于2004年入辑《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
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基本解散,钢板书艺人逐渐减少,只有陵川县曲艺队尚有人能演唱陵川钢板书,且大都年龄偏大,青年演员多数不再从事该行业,加之演出机会少,钢板书的传承发展面临困境。
发展历史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成年代无文字记载。相传,早在清末演唱活动就已渗透到百姓们的婚丧等风俗习惯中。清末民初,出现了艺人相约二三人合作演唱的方式。1946年陵川成立盲人宣传队,陵川钢板书成为盲宣队演唱的主要曲种。演唱的传统曲(书)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响马传》等80余篇。它的音乐唱腔属单曲体唱腔结构,有[引腔]、[正腔]、[紧腔]、[哭腔]等唱腔。历史上有名望的演员有刘聚发、王秀魁等10余名。该曲种音乐资料已收编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
保护现状
陵川钢板书长期囿于传统形式而较少革新创造,也是它逐渐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陵川钢板书处于濒危状态。
该曲种音乐资料已收编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陵川钢板书处于濒危:
一、随着农村
生产责任制的施实,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基本解散,民间零散吹打乐者自由相约组成八音会办婚丧挣现钱极为普遍,村传统艺术缺乏研习意识。而钢板书艺人逐渐减少,只有陵川县盲人曲艺队尚有人能够演唱陵川钢板书。
二、陵川钢板书长期囿于传统形式而较少革新创造,也是它逐渐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传承保护
2021年5月24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申报的陵川钢板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