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登临岳阳楼时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洞庭湖之景气势澎湃,诗人以
徐稚自比,更将裴使君比作
陈蕃,表达了诗人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①兼云涌,楼孤属②晚晴。
礼加徐孺子③,诗接谢宣城④。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⑤,从此更南征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阔:与孤相照。
②属(zhǔ):当也。
③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④谢宣城:《谢脁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⑤“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⑥“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白话译文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创作背景
该词当为诗人于大历四年(769)春时所作。时年诗人到岳阳后不久,受到当地官绅的接待。新春伊始,诗人陪当地裴使君登岳阳楼赏景,并写下了这首诗来记录当时的情景。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描写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写出了诗人把自己比作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诗人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诗人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诗人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诗人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诗人,且陪诗人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诗人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诗人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诗人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
全诗用典颂人,感觉用喻,借古人的经历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蕴无穷。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一日之间,阴晴迭换,亦见登眺之久,黄生谓可当岳阳楼图是也。
清代学者浦起龙《读杜心解》:愚按,兴三、四者,反兴也,境阔势孤,而乃有彼加此接之情,是以寥落兴亲热.,起七、八者,顺起也,生趣发露,而默动不“更南征”之想,是以天机起人事。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