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台
省级广电综合传媒机构
陕西广播电视台(Shaanxi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文简称:SXBC),2011年8月5日揭牌正式成立,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型综合传媒机构。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等多种业务为一体,办有8套广播节目、9套电视节目,拥有陕西卫视、农林卫视两个卫星频道,一个网络广播电视台,代管省委新闻网站——西部网。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接受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行政管理。
发展历程
广播阶段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始建于1949年,曾用名西北人民广播电台,自办广播频率10个。
1953年2月14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简称陕西台)开播,频率880千赫,波长340.9米。
1957年11月,工人台改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
1954年9月10日,西北台停止播音,机构撤销,其人员、设备分别移交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安台。10月,陕西台、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合署办公。
1955年5月17日,《陕西广播》周刊创刊,主要向听众介绍一周的广播节目。
1956年,陕西台播音馆工程在西安市北大街119号落成,陕西、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迁入新址办公。
1957年5月21日,陕西台第三发射台在咸阳建成并投入使用。陕西台发射功率比前增加6倍半。
1957年,整风运动后期,陕西、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精简机构,由原来的404人减至285人。编辑部机构由原来的13个减到6个,即:农村组、工商组、新闻组、政教组、文艺部、文工团。
1958年10月20日,陕西台增设6176短波频率,在第一发射台开播。1974年4月1日改在第三发射台播出。
12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陕西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周惇,成员为边义选、武英、范永新、李枫(后增加师继祖)。从此,广播局、台实行党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
1960年,西安台举办第三套节目,专播教学节目和文艺节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播。
1963年5月1日,朱德和西安人民在兴庆公园联欢,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陕西、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报道联欢会的情况。
10月1日,陕西、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安实验电视台同时转播西安各界庆祝建国14周年大会和游行实况。
1967年1月5日,陕西、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安电视台,在造反派组织及其主要头目的威逼下,由当时唯一没有被揪出的负责人吕光明分别签发了由造反派起草的各台《停播声明》,停止了全部自办节目。陕西台和西安台第一套节目全部转播中央台第一套节目,西安台第二、三套节目和西安电视台节目停办。这是对省广播局、广播电台全面“夺权”前的一次预演。
1968年5月1日,陕西省革委会成立。当天,陕西、西安人民广播电台恢复部分自办节目。
1975年10月1日,陕西台10号发射台建成开播。总投资397.7万元。1978年5月26日停播。
1989年1月1日,陕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和陕西电台调频立体声节目同时开播。
12月4日,陕北广播电视微波干线全线开通,结束了陕北老区人民听不好省台广播、看不好省台电视的历史。
电视阶段
陕西电视台始建于1960年7月1日,当时称西安电视台,是当时全中国仅有的五家电视台之一。
1963年2月19日,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复中央广播事业局:“同意保留哈尔滨、长春两个电视台和西安实验电视台,作为实验性的电视台”,全国保留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天津、哈尔滨、长春和西安8座台。4月5日到12日,由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主持,在广州召开了8个电视台负责人座谈会,讨论如何加强电视片的对外宣传工作和提高出国电视片的质量问题。
1965年7月1日,陕西省广播局召开座谈会,庆祝西安实验电视台创办五周年和西安电视台成立。西安实验电视台正式转为西安电视台是国务院文教办公室6月5日批准的。省广播局副局长胡旭在会上讲话,对实验电视台五年工作经验作了初步总结。
1966年12月30日,西安电视台自行设计的简易演播室及中央广播局天桥厂设计制造的高60米的发射铁塔建成,1967年1月投入使用,播出条件有所改善。
1968年8月1日,西安电视台恢复节目播出,将1频道改为4频道。从1969年10月1日起,利用北京到四川的邮电微波干线接通,开始转播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节目。
1973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通过微波干线向西安、上海、南京、广州、杭州、长沙、武汉、成都、太原、哈尔滨、长春、天津等地传送黑白电视节目。
1974年6月1日,增加94兆赫(1975年10月改为94.2兆赫)10千瓦调频发射机播出陕西电台节目。10月1日正式用7.5千瓦电视发射机在四频道播出电视节目,并开始转播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1982年4月1日换用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10千瓦中频调制发射机。
1978年5月5日,经上级批准,西安电视台改名为陕西电视台。
1997年3月18日,陕西卫视正式上星播出。
2001年7月1日,与陕西有线电视台合并。自办播出有10套自办免费频道、自办2套全国播出的付费频道、1套移动数字频道和48座传输发射台。陕西卫视于1997年上星,节目覆盖全省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同时落地香港有线电视网,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北美局部落地,信号同时以无线发射方式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全部频道在省内有线电视网内播出。
融合阶段
2011年8月5日,由上述两台合并组建的陕西广播电视台挂牌成立。
2018年3月28日下午,陕西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在陕西广电大剧院举办主题为“辉煌十五年,携手共发展”的庆典活动。
2020年10月28日,由原陕西广播电视台和陕西广播电视集团合并组建的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揭牌成立。
2021年3月16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全运融媒体频道开播。
2025年1月1日,陕西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调整为陕西广播电视台银龄频道,陕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调整为陕西广播电视台秦腔频道。陕西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秦腔广播、故事广播停播。
文化特色
形象标识
第一代(1996-2002)
启用于1996年,是三个“Q”组成的三基色图案,三个“Q”代表三秦,三基色代表电视。
第二代(2002-2012)
启用于2002年,是以黄色“S”变形,蓝色矩形配衬组成的图案。“S”是陕西的首字母,象征九曲黄河和陕西巨龙腾飞的身影。蓝色矩形象征天空,象征科技,象征陕西人民博大的胸怀。黄色“S”的上下两端向外辐射,象征陕西人民走向全国,和黄土文化走向世界,预示着陕西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代(2012-)
启用于2012年,是四个英文缩写“S”“X”“B”“C”形成虚实对比,金黄色圆圈象征黄土大地,寓意陕西广播电视台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充满活力。
文化精神
口号:人文天下,陕耀中华
分支机构
内设机构
参考资料
直属机构
参考资料
人员编制
现任领导
频道总监
电视主持人
参考资料
电台主播
参考资料
下属频道
广播频率
电视频道
下属媒体
网络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陕西新闻门户网站,也是陕西省继陕西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之后的又一省级主要新闻媒体。西部网作为全省大型综合性新闻信息传播平台,汇集陕西新闻,发布权威信息,推广介绍陕西,提供信息服务。开办了新闻、陕西、体育、娱乐、生活、视听、图片等10多个频道,形成了一个“新闻、视听、互动”为特色架构、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网络新闻平台。
客户端
无线陕西
无线陕西客户端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依托自身丰富的节目源和强大的观众群,集合网络技术平台打造出的基于个人移动终端设备的广电新媒体。
无线陕西客户端已相继推出iphone、ipad版、安卓版、wap版,它是陕西广播电视、西部网在手机等移动新媒体领域,搭建多元化、跨媒体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iphone、ipad、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收看陕西卫视、陕西农林卫视、陕西1套新闻综合频道、陕西2套都市青春频道、陕西3套家庭生活频道、陕西5套公共文艺频道等6个频道的实时视频直播外,还设立焦点新闻、大秦之声、每日碎戏、精彩视频和影视精品等五大板块的点播节目,主要涵盖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秦腔、碎戏、娱乐、体育、健康等节目。
青春直播
“青春直播”客户端是陕西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重点项目,也是西部首家由省级媒体投资运营的以传统广播电视为核心的社交直播平台。项目引入移动优先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广电明星转化为高格网红探路,通过解放内容生产力,生产更多产品,实现有效传播、有效引导。
“青春直播”客户端上的网红都是广电明星。名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通过手机,直播自己原生态的生活,展现真、善、美,并用丰富多彩、新鲜好玩的互动形式与网友交流,通过社交直播平台的方式在新媒体传播战场上建立传统媒体根据地。
微信
2015年,“陕西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正式上线。陕西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订阅号,可实现微信看电视、听广播、看秦腔、热门节目点击回看等功能,逐步开放主持人、节目、活动互动参与、抽奖等功能。
传播影响
广播
2014年上半年,陕西广播电视台(广播)两网平均收听率3.35,同比上升9.84%,市场份额72.52,同比上升2.87%。
电视
2014年上半年,陕西台(电视)两网平均收视率1.68,同比下降3.45%,市场份额14.74,同比上升0.96%。陕西卫视33城市收视率0.04,同比上升21.21%,市场份额0.318,同比上升24.7%,排名第24位。
所获荣誉
2023年11月,由陕西广播电视台刊播的《秦岭最长输水隧洞今天贯通 施工综合难度世界罕见》(项目:重大主题报道)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参考资料
西部网.西部网.
陕西广电全运融媒体频道开播.陕西省人民政府.2021-03-17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4:4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