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乾隆年间到1949年,陕西巷开的都是头等清吟小班。清吟小班并不只是皮肉生意,她们更多的是陪客人吃茶、宴饮、抚琴弹唱,弄曲填词。
内有酒楼,澡堂、药店、书茶馆、鸦片馆,自然,也有缝穷的、算命的,收破烂儿的、唱话匣子的。“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京师大学堂中的新贵旧贵都常光顾这里,如袁世凯的二儿子
袁克文、名士
杨度,云南都督
蔡锷、四川都督伊昌衡。1923年曹锟竞选大总统,选票的价格就是在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里定的。
陕西巷有着悠久历史,据《京城胡同徐瀛速写集》记载,明初,大量商户云集
前门外地区,招商居货,此巷聚集了许多陕西籍的木材商囤积木料,故名陕西巷。到了近代随着北京城南文化的兴旺,而成为当时北京南城最繁华的地点之一。凡是提及老北京南城的繁华之所,就有:“前门大街大栅栏,石头胡同陕西巷”之说(此四处均连通,可由北自南一路游历下来)。走访陕西巷附近依然能够看到两边多为二层青砖小楼式建筑(此建筑在当时多为戏园、茶社或妓院)现多改为民居杂院或旅馆。
保存较完整的是胡同南口西侧的“
德寿堂”药店,属前店后厂式建筑。此药店也是北京市历史悠久的字号之一,主打产品是“
牛黄解毒丸”、“
大山楂丸”以及各种传统中医的“丸散膏丹”类药品。
作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最早的确立的个体户市场街道,曾于南口处立有名为“陕西巷摊群市场”的牌楼,期间有各种摊位商贩云集,是北京市当时最热闹的胡同之一。当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京市对零散摊贩进行了统一管理,加上两广街道(广安门——广渠门)建设的旧城改造,大量老住户都已迁出,如今的陕西巷已经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明、清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科举考试制度以及人口的流动,促成会馆的诞生和兴盛。
会馆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为官绅乔寓之馆,二是既为官绅又为科举士子住居的馆所;三是专门为赴京科考的士子住读之所。到后来,商人也涉足会馆,会馆又成为同籍商人聚居会商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