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交替拿一个例子来说就是和声小调的属七和弦,他是从大调借来的,同样的,小调当中的bII就是来自弗里吉亚调式的II,因为小调的II本来是个减和弦,功能上不如bII这个大三和弦那么
明确。
那波里六和弦,在
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和弦之一。仍广泛用于调与调之间的转换,标记为N6。它源自小调中降低根音的二级六和弦。小调中二级六和弦为(以a小调为例):2 4 7三个音,那么那波里六和弦(N6)为:2 4 降7。后来又运用到大调中(以C大调为例)二级六和弦为:4 6 2(高音);那波里六和弦(N6)为:4 降6 降2(高音)。那波里六和弦用法跟二级六和弦基本相同,通常前面用四级,二级六和弦,降六级,或一级,一级六和弦,后面接K四六.五级.五级七和弦等。它到一级可构成变格进行或变格终止。
卡米耶·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的第三交响曲。这部作品的两个乐章实际上仍然具有传统交响曲的四部分格局:两个乐章中各自因主体材料和速度的差异而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略同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与第四部分(庄严的终曲)间共有的主题乐思在使全曲因循环主题而呈现出高度统一性的同时,更具备了“哲理”般的意味;第二部分(温柔的柔板)显露出真正的法国气质,而第三部分(中快板-急板-中快板)激越的节奏和动人心魄的
戏剧性扬弃了日耳曼交响曲中取足轻重的谐谑曲乐章。
在第一乐章开首处,我们听到一个缓慢的引子,弦乐奏出一个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木管轻轻地反向回答着,仿佛天国里缥缈的光芒。这个引子包含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感,它隐射了
作者头脑中可能存在的“内容”,而从那波里和弦到C小调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则暗示了这一小二度在作品整个调性布局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