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
俄国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的
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
汉斯·冯·彪罗。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
浪漫乐派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九天。他的遗体被运至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他的作品常被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这首乐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这部作品交给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尼古拉·鲁宾斯坦来修订和首演,但是
鲁宾斯坦对作品作出了无情的批评,令
柴可夫斯基改变了初衷,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德国指挥家
汉斯·冯·彪罗。
19天以后,这部作品才回到了
俄罗斯家乡,地点是圣彼德堡。由古斯塔夫·葛罗斯(即
拉赫曼尼诺夫的老师)及
捷克指挥家那普拉夫尼克演出。但是这次俄罗斯的首演却又因演奏的速度过快而宣告失败。
柴可夫斯基事后形容葛罗斯的表现是:“声音有如被残暴过来”。
12月3日在
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塔涅耶夫,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莱·
鲁宾斯坦,他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译权威。
第一乐章, 极庄严而从容的小快板。降B小调,在4把圆号演奏的降B小调引子后,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主奏
降D大调主题,钢琴以
华彩发展,这个主题据说是柴科夫斯基在卡缅科集市上,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第二主题以
降A大调先出现于单簧管,钢琴加以反复。在发展部,第一主题纠缠上新
音型,以钢琴为主形成变化。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
第二乐章, 朴素的
小行板,降D大调,
三段体。
行板主题为牧歌风格,先由长笛独奏,再以钢琴接替,然后交给大提琴、双簧管。中段速度为最急板,变成匆忙的
随想曲。第三段再由钢琴以独奏行板主题,加上
颤音与音型装饰
变奏。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
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调,
回旋曲式,在4小节引子后,钢琴主奏开始回旋主题,接着小提琴以降D大调用八度奏庄重抒情的对比主题,两个主题的纠缠发展形成高潮。终结部以
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
主部主题是
乌克兰歌舞曲《伊万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
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副主部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