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是
三国时期诗人
曹丕创作的一首
杂言古诗。这首诗写的是从征行军的所见所感。首七句写征途艰难,不披荆斩棘就找不到路径,处处举步维艰;中间九句写山野荒凉,虎豹吼叫,飞禽嘶鸣,令人心惧,树木丛生,巨石累累,夜晚只能宿栖在草莽之中;尾四句写征役已久,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少,死的死,逃的逃,诗人不由伤心不已。全诗二十句,由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组成;文中多种句式,随意搭配,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3.侧足:置足。侧,置;处于。
曹植《送应氏》诗:“侧足无行径。”窘步:形容行走困难。
《陌上桑》是乐府旧题,
曹操用来写游仙,而曹丕则用以写从军远征、行路艰险,这说明建安诗人(即使是曹氏父子)对乐府旧题的改造不拘一格,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作法。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背景不详,从文字和内容看,是诗人为记录从征行军的所见所感而写。
这是一首杂言诗,全诗二十句,由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组成。其中三言十一句,占全诗的一半多,另外四言一句,五言五句,七言三句。今存建安时期的乐府诗,有五言、四言、七言和杂言四种。在杂言诗中,曹丕这首和曹操的《陌上桑》都是以三言为主,曹操的诗共十九句,其中三言十四句,其他五句全是七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一三言一七言,四次循环。曹丕的这首除有三言和七言之外,还有四言和五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三言——五言——三言——四言——五言——三言——三言——五言——七言——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五言——五言——三言。全诗每节多以三言开始,然后穿插七言、五言和四言。多种句式,随意搭配,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这首诗和曹操的《
苦寒行》相近,都是写征旅之苦,格调苍凉悲伤。不过,细读两诗,可以发现,两首诗主旨虽然相近,但各有特点。第一,曹操的《苦寒行》写的是一次具体的行军,“北上太行山”、经过诘屈的羊肠坂等艰险、严寒的时节等,都写得相当具体。而曹丕的这首,写的似乎不是某一次行军,而是从万里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等角度,概括叙写征役的艰难和痛苦。第二,两首诗,虽然抒发的都是苦悲之情,但曹操的特别突出了怀念故乡之情,而曹丕的则突出了对死亡的痛惜。两首诗各有千秋,互相补充,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在那个时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代汉即位,为魏文帝。他的诗现存约四十首,语言通俗,形式多样,文风华丽。他的《
典论·论文》是中国现存第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有辑本《
魏文帝集》和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