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颙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
陈颙,1942年12月31日出生于重庆,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42年12月31日,陈颙(yóng)出生于重庆,籍贯江苏宿迁。
1950年,8岁时随父母迁居到北京,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读,之后免试升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
1957年,升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196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
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
1978年,受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核废料处理方面岩石物理学基础研究。
1980年,谢绝了美方多次挽留回国。
1982年—1985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5年—1996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担任国家地震局科技委副主任。
2004年5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2016年,全职任教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颙于20世纪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运用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他还研究地震雷达和城市地球物理学。
陈颙的代表作有《The Tangshan Great Earthquake of 1976: An Anatomy of Disaster》《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nalysis: A Simplified Approach》《岩石物理学》和《分形几何学》等。
人才培养
陈颙认为,对于一个基础研究工作者,首先不是如何把自己的成果做得体面、漂亮,向人们展示,而是要有很好的“idea”,即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想法。思想的火花永远不会过时,它总是崭新和富有生命力的。
根据2022年3月网站显示,陈颙先后开设了《岩石力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科学中新方法和新技术》《分形几何学》《岩石物理学》和《自然灾害中的物理学》等多门研究生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陈颙的父母在他出生的时候,向当时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先生求了“陈颙”这个名字。
陈颙的父亲是一名数学教师父亲坚持每次上课前,一丝不苟地写出教学纲要,针对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重点。
人物评价
陈颙善于合作,有团队工作精神。他热心于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他的讲课经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评)
陈颙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在地震灾害领域里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为地震灾害学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评)
参考资料
南大英才 > 两院院士 > 陈颙院士.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2016-12-09
院士信息 > 地学部 > 陈颙.中国科学院.2019-11-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3 03:0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