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1903年11月25日—1969年1月31日) ,自贡富顺县城人,又名大铨,别名陈正心,笔名T、涛西等。出身于知识分子兼商人家庭。 中国现代学者,文学家、戏剧家。
1903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富顺,在清华学校求学期间,开始文学活动,编辑《清华文艺》,在《学衡》等刊物发表诗歌译作。1928年8月出国,先后留学于美国、德国。1933年在德国基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德文学研究》(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使用了用大量翔实的德文材料,说明中国文学被译成德文及在德国的传播情况,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具有开创性贡献。1934年初回国,同年出版成名作长篇小说《革命前的一幕》。小说一北伐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结构均称,笔法轻松自如,有大家风范。此后9年间先后在
武汉大学、
北京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教英文或德文。1942年8月去重庆,1943年2月起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英文教授。1940至1942年与
林同济等人创办《战国策》《战国》等刊物,宣扬“战国重演”、“尚力政治”等
法西斯主义思想,形成
战国策派。他的话剧《野玫瑰》表现国民党特务生活,影响最大。过去认为它美化了国民党特务,因此加以否定。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1946年8月到上海,执教于
同济大学。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解放后关于他的研究较少,其著述缺乏整理,多有散失。陈铨在北京清华学校求学即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
革命的前一幕》和以家乡赵化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天问》。后成为“
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
民国23年,陈铨受聘于
武汉大学任文学教授,次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抗战中,执教于西南联大,著作有《野玫瑰》《黄鹤楼》《狂飚》等。民国29年在重庆中央政治大学任教,写成《金指环》《无情女》《蓝蝴蝶》等文学作品。抗战胜利后,受聘为上海
同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主任。解放后,陈铨继续在同济大学任教,兼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任
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57年陈铨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右派帽子,1969年1月31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