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采夫(1905—?),又名陈泽芹,1905年出生于临澄县修梅乡(原四区叶庙乡)。1925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结业后,参加北伐,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出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三期总队副。1938年改任第八十八师副旅长、旅长,参加过保卫武汉的大别山战役,后调任八十七师参谋长(陕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率部由滇入缅,对日作战。1944年调重庆军官总队任第一大队长。1945年调国民党联勤总部第一区铁道军运指挥部任副指挥。1949年1月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在地下党的掌握下,通过程潜出任湖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即常澧区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在此期间及解放初期。在常德地区掩护中共地下组织,策反国民党军搞两面武装,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配合解放军行动,为常德地区和湖南的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人物生平
陈采夫,1905年出生于临澧赵家乡(今修梅镇),1921年就读于澧县中学, 1925年1月经同乡林伯渠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1925年9月,受中央军事部部长周恩来派遣,到长沙协助做城市军事策划和指挥。紧要关头,军委机关遭到了破坏,陈采夫、黄鳌等5人同时被捕。他入狱后,被在国民党政权中供职的一名同乡保释出狱。在抗日战争时间,曾任国民党军第88师副旅长、旅长,参加了大别山保卫武汉战役。后调陕西任国民党军第87师参谋长。
1944年陈采夫调任重庆,因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得罪了一些权贵人物,后来被免去军队实职,调任联勤总部第一区铁道军运指挥部副指挥,曾掩护新四军在京沪杭一带做敌后青运工作。1947年冬,他与中共代表乔冠华取得联系,共同争取了新疆的和平起义。此时,陈采夫的观念和信仰更进一步转变和清晰,更看清了国民党腐朽的本质,他从广州转驻长沙后,曾多次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发表《告湖南人民公开信》。
1948年,他接受中共湖南省工委的领导,在省工委书记周礼的指示下,发起组织《湖南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简称民促社),策动在湘的国民党反蒋倒蒋,推动湖南和平解放。
策反国民党军警宪特中的中上层人员,困难很大,需冒生命危险。1948年秋,陈采夫找到宪兵第十团团长姜和瀛,诚恳地说:“蒋介石已垮,国民党必亡,你唯一的出路,是靠拢共产党”。姜面带怒色说:“我是宪兵团长,难道叫我投靠共产党不成?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陈继续说:“我很了解你,你现在很彷徨苦闷,我虽说得冒失一点,但说的都是实话,靠拢共产党才是唯一的出路。”姜说:“我从来没有看到像你这样胆大包天的说客,碰到我算你走运。”便把陈送出家门。即便如此,陈采夫仍然多次诚恳劝说:“你我都是黄埔的学生,当初到广东去,是为了革命,后来走错了路,现在有机会回头是岸。”在陈采夫的多次开导下, 姜终于下定决心,积极准备率部参加起义,他加入 “民促社”,并发展多名“民促社”成员。陈采夫出色完成省工委交给他的多项任务,为促进湖南和平解放做出很大贡献。解放后,宪兵第十团在安仁改编,姜和瀛被任命为解放军第53军第217师师长。
1949年元月,国民党退伍连长谭杰到陈采夫在临澧的老家拜访。陈趁机做工作,帮助他参加“民促社”。陈采夫让谭在临澧、石门一带建立地下武装,并送上一支手枪、二十块光洋。后来,这支游击队发展到一百多人,拥有轻、重机枪8支,长短枪200多支,被改编为第八突击大队,他们背靠太浮山、转战临澧、石门、常德、桃源各县,经历大小战斗20多次。
1949年4月,陈采夫出任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他一边发展“民促社”成员,协助共产党宣传革命形势,做策反工作;一边在湘西地工委领导下组织地下武装——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他出任队长,下辖六个突击大队,活动范围遍及安乡、华容、澧县、常德、桃源、石门、慈利一带,对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打击杂牌军、保护人民利益、促进常德地区的和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采夫因推动和平解放常德地区有功,解放后被任命为常德公署第二副专员,在荆江分洪和治理洞庭湖工程中,均任副指挥长,他不畏困难,深入现场指挥,出色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