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观烈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
陈观烈,男,1920年12月生,广东潮阳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任职于南京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1948年9月应复旦大学之聘为经济学教授,先后在经济研究所、经济系、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系讲授货币理论、经济循环、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工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西方国家货币与金融研究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978年开始招收世界经济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世界经济专业货币银行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任职
陈观烈教授历任复旦大学商学院银行专修科主任(1950—1952)、经济系副系主任(1961—1966),世界经济系主任(1979—1985)、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1979—1981)、经济学院院长(1985—1987)、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1985—1991)、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78—1985)、校出版社《金融理论与实务丛书》主编(1991)。在校外,曾兼任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委员(1985),“七五”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小组经济学组成员(1986—1990),“世界银行对中国大学第二个贷款项目中方评议委员会高级顾问(1989一1990),宁波大学顾问(1986),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1988)。
在国际交往中,曾受聘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研究员(1984),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89),并曾在国内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陈观烈教授还曾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1980),中华美国经济学会理事、副会长(1979—1985)和顾问(1985一),中国金融学会理事(1986一1990)和名誉理事(1990),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顾问(1986),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等职。
成就
在服务于复旦大学的40余年中,陈观烈教授始终把主要精力用于建设新学科和提高教学质量。50年代,在校内第一个开出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经济学;70年代,创办全国第一个世界经济系;80年代,建立了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3个不同层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有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该学科教学、科研梯队。除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以外,还有已毕业硕士生13名,肄业出国硕士生和博士生8名, 仍在学的硕士生1名、博士生3名。他曾于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他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获1989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也是本校的重点课程之一。
著作
结合教学工作,陈观烈教授发表了一批教材与论著,其中自著的有《工业经济讲义》(1965年本校铅印出版),《资本主义国家货币银行相对论》(《世界经济文汇》杂志讲座,1991年);与人合著的有:《世界经济》(高校文科统编教材,郭吴新等合作,198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经济概论》(钱俊瑞主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获吴玉章奖金),《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与宋承先等合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获上海社联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等。另外,又发表了论文约60篇,其中,较多为人引用或转载的有:“论工业支援农业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通货膨胀中的作用”(《世界经济》1980年8月号,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美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性质与契机”(《世界经济文汇》,1986年第1期),“美国信贷行业的危机与布什政府的救援政策”(《复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4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1年第5期)。199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经济观》(多卷本),载有陈观烈教授的一篇长文,题为“积极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集中地表述了他自己在货币学上的一些独到见解。
爱好
陈观烈教授爱好体育运动,对游泳、乒乓球尤其擅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7 17:13
目录
概述
任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