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藏器
唐代中药学家
陈藏器(约687—757年),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中药学家。
人物简介
其自幼聪慧过人,八岁起随父辈涉外采药,辩识百草,对许多相似药草过目不忘,有随行老中医赞道:“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十岁时,便开始帮父亲熬制中药,学习如何将各种本草植物入药。陈藏器十三岁时,其母疾病缠身,父配百方而无策,母不日即逝,陈痛苦万分,随立誓研习本草,以表丧母之痛,解万民疾患。据载,陈十五岁医术精进,邻里求医,均悉数痊愈。此后,陈藏器更是研习各类本草医书,官宦生涯亦不忘钻研中医理论,撰《本草拾遗》10卷,其“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论述中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本草茶疗领域的杰出地位。
是中国首位将(鸦片)罂粟列为有药用价值的人。《本草拾遗》
茶疗济世
相传,陈任三原县尉时,勤政爱民、仰不愧天。布衣韩氏,家境贫寒,久病不得医,经陈府衙,咳血晕阙。陈门丁见状,速告其。陈诊其肺疾,命家饲备神秘“药茶”,嘱其日饮二次。半载有余,布衣病愈,陈赐药茶解顽疾之事,流传于市井,一时,八方患者,均慕名而来,陈皆施之。
文史地方志《三秦志》记载:“病家云集,门庭若市,日有感恩者众,或携子叩首致谢,或响鞭不绝于耳,屋外金匾林立、室内锦旗无数。”陈藏器声名鹊起。
开元726年,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只觉腹饥,倦恶进食,瘦骨嶙峋,终日卧榻,气血全无,药剂万方,未见其效,玄宗盛怒,罢太医数人。陈闻之,进殿玄宗,奉君秘方“药茶”,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定奇效。玄宗初疑,告陈曰:若数日内未见其效定诛九族。未料,晨时饮,午时食,半载余,李瑁即愈。玄宗大喜,赐封嘉奖,无不授予,瑁亦设宴三日,以表陈功。玄宗昭告天下,赐陈“茶疗鼻祖”。
陈藏器一生致力钻研本草,调配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秘方。其倡导的本草茶疗法在当时繁荣的唐代外交中更是影响到东南亚等国。纵观中国茶疗文化历史长河,陈藏器犹如一颗明星,照亮后世,造福万年。
主要成就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重用贤才良士,开始了“开元之治”。
在长安京畿地区的三原,有一位刚刚被任命的县尉——陈藏器。这位操着江南口音的县尉,来自东海之滨的浙江鄞县。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进士,紧接着便应召到三原,做了主管军事的县尉。
陈藏器在处理日常公务之余,还攻读本草学和医学。研读了《神农本草经》后,他深感书中列举的365种药物,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决心进行民间调查,撰写一部新时代的本草大全。
他翻山越岭,观察野生动植物药材;到穷乡僻壤,采访有效的验方;秉烛翻书,订正古人之差误。后来,陈藏器回到江南,增补了很多的南药、海药、大大丰富了本草的内容。
他记载的绝大部分药物,都为后来宋朝颁布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所应用。明代的李时珍对陈藏器崇拜不已,不但整段抄录了他的文草,而且在《本草纲目》中赞道:“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尽管陈藏器写的这本《本草拾遗》的10卷巨著早已散佚,但他文中的内容,大多被其他医药典籍引用而保存了下来,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陈藏器的医术也极为高明。如一人患气瘿,很多医生认为是气结,开顺气药吃了许久也不见好。陈藏器却用昆布(海带)研粉,炼蜜为丸,病人吃了不到一个月,气瘿便不见了。现代科学证明,昆布中富含碘,故可治此病。
本来很普通的东西,在陈藏器手里成了灵丹妙药。如他用海螺治目病,以菠菜解醉酒等,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宁波自古出名医.宁波市人民政府.2021-12-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6:21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茶疗济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