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策
四川合江革命烈士
陈策(1918~1949),又名文泽,革命烈士,中共党员,四川合江县(今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政治部负责新闻工作,文字功底好,善做群众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11·27”大屠杀中殉难,时年31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策,原名陈国柱,字安磐,后改名文泽,中共党员,1918年出生在四川省合江县大桥乡。父亲陈本实,是一名小学教师。在陈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家道中落,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他和妹妹,生活十分艰难。幸得舅父贾迪之经常资助,勉强维持生计。据贾迪之先生回忆说:“他资质聪敏,天性倔辈不屈,尤爱好文艺。”
陈策6岁时,由舅父贾迪之资助上私塾。高小毕业后到重庆报考中学,但因交不起书学费而没能入学。无奈之下,舅父贾迪之只好托人介绍他到巴蜀印社当学徒,不久他就熟练地掌握了排版技术。他一边在印社工作,一边学习写作,常在重庆的报纸上发表充满革命激情的新诗。因他发表的作品思想激进,印社老板怕惹事,辞退了他。他不得已回到合江,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后来他意识到长期在乡间当一名教师没有出路,同时对乡绅地主等恶势力对学校的管理横加干涉不满,1936年他辞职去成都,到川军二十八军饶国华部队中当了一名书记员(文书)。1937年底,饶部奉命出川抗日,陈策随军驻扎安徽青阳。这期间他多次致信舅父,讲述参战情况,信中透露他对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做法极为不满。
1938年2月,他随二十八军出川抗御日本侵略军,在部队他满怀激情写了不少抗日救亡的文艺作品。1938年6月,他随部队开拔到安徽省南陵县驻防,看到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不开赴前线抗击日寇而是躲在后方骚扰百姓,他义愤填膺,秘密邀约同乡三人,乘夜投奔皖南泾县新四军。在新四军中,像他这样有文化的人比较少,他被安排在军部机关从事新闻工作(有资料说他曾在新四军中当过指导员,1939年在新四军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狱中斗争
陈策被关入息烽集中营后,经介绍加入了以罗世文为支书的“中共狱中秘密支部”,在支部的领导下,顽强地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周养浩“狱政革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组建了14个生产单位,让集中营在押人员到这些生产单位参加劳动。罗世文认为出去劳动有利于联络其他监房的党员和难友与敌人进行斗争,有利于支部开展工作,同时可以锻炼身体、保持体力以便将来出狱后继续为党工作,所以主张大家出去参加劳动。但陈策却认为这是集中营当局要榨“犯人”的血汗,用“犯人”的血汗供他们享乐,不同意出去劳动。虽然后来他还是表示服从支部意见,但思想上始终没有想通,所以在劳动时消极怠工,有时甚至找借口不去劳动。
有一次,特务郑星槎见陈策没有出去劳动(郑是特务违纪在押人员,任陈策的劳动组长),二话不说就打陈策,陈策被打得口吐鲜血,但他仍不屈服。许晓轩见状,站出来大声对郑星槎吼道:“你这样野蛮行凶,干脆把我们都枪毙算了。”郑星槎大怒,又来打许晓轩,这下激起了全体在押人员的愤怒,都停下手中活不干了。“狱中支部”及时组织了全体“修养人”绝食抗议。集中营主任周养浩见事情闹大了,怕不好收场,又怕影响他的“狱政革新”顺利进行,只好出面表示道歉,又责打了郑星槎20军棍,撤销了他的组长,事态才平息了。这件事在狱中被称为“陈策风波”。事后,许晓轩找陈策谈话:“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面对野蛮的敌人,我们要勇敢斗争,但斗争要讲艺术,不能蛮干。”不久,周养浩又在狱中推行“同室连坐法”,要同囚室的难友都签一封保证书,保证不逃狱,如有谁违反,就会波及全室难友受罚。于是陈策和许晓轩带头反对这个不平等的条约,众难友聚相呼应,众怒难犯。最后,“同室连坐法”在难友们的反对声中销声匿迹。
陈策在息烽集中营关押时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着出去,含泪给妹妹天缦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道:“……如果母亲尚健在,请她不要忧虑,只要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大道,那一天,一切悲苦委屈就得解除,还可以向新起的少男少女们夸耀她有个儿子是为人民尽力或为人民牺牲的……如果我遇着恰是我最坏的想法,夭命而死,到中国解放的一天,你们可向中共中央求助,申冤……”此时的陈策已随时作好为党牺牲的准备。
英勇就义
1946年7月22日,息烽集中营撤销,陈策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在白公馆,他多次和许晓轩等共产党员密谋越狱,但终因敌人警戒太严而未成功。
1949年11月27日,重庆监狱当局奉蒋介石命令进行大屠杀。陈策在白公馆和难友一一握手告别后,高唱国际歌,慷慨走向刑场,英勇就义。
陈策烈士的忠骨长埋于歌乐山烈士陵园中,他的浩然正气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4 09: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