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祺
中国香港慈善家
陈瑞祺,广东新会罗坑区陈冲乡人,也是其父陈澄波所创制的拼音文字”道字“的推广人。
个人经历
父为香港富商陈澄波。
陈13岁往香港读书,19 岁随父从事经营米业。之后,在东京(今海防)和西贡开设米业公司和碾米加工厂,并购置一艘1000多吨位的货船“黄石公号”,从越南运米到香港销售,营业迅速发展。
年仅30岁时,即主持在香港、越南所开设的米店(厂)业务;后又开设正心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获利更丰。他是一位爱国商人,虽然向来抱着不参加党派、不过问政治的宗旨,但却很关心国家民族的安危、文化教育的建设以及人民遇到的灾难。为此,他一生中做了很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好事。
1914年,陈瑞祺的家乡发生严重的姓氏械斗,焚烧民房千余间,数千乡亲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父子联络本乡旅外侨胞,牵头出钱出力,盖搭大批葵棚安置乡亲住宿,又捐巨资安排生活和恢复生产。
后于1930-1935年间,捐巨资为贫团乡亲建造几百间砖瓦房屋,还长年为七八百名贫苦乡亲按月发钱发粮。
1915年, 广东珠江三角洲大水,波及省城的邻县,灾民数百万。他父子从香港运大米到灾区,救济灾民。
1927年,陈瑞祺在家乡陈冲创建澄波第一小学,次年又在陈冲的山嘴村创办澄波第二小学,均免收学费,并负担学校经常费用。
1932-1934年,又拨款10余万元扩建这两校的校舍。
他在出资办学的同时,还与儿子陈子民悉心研究改良文字,于1933年发明拼音“道”字,出版《道汉字音》字典,自任“道”字总社社长。又先后在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澳门新会等地办起20多间澄波义学,一律免收学费。在兴办文化教育的同时,陈瑞祺尝试推广“道”字的应用,到1938年日寇入侵华南时才停止,受教育的学生有几十万人。此外,他与儿女研究制人造丝、棉、麻等化纤和人造木、玻璃、印字泥、玻璃纸、化学玉石等,以图振兴现代民族工业。又研制成功风寒油、风热油、脚气水等医药,赠送给贫苦病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保卫南京,征用大批船只沉河堵塞长江口,“黄石公号”货轮被征用之列。他以国家民族存亡为重,命该船开回祖国应征,作无偿捐献。 1939 年会城沦陷和1941年香港沦陷后,由于天灾和战祸造成的饥荒灾害, 难民遍野,饿殍满地,他又运回大批大米以及棉衣食品,救济江会难胞和香港逃入内地的难民。
1948年,陈瑞祺修建澄波第一小学校舍,又在家乡建成“慈贤孝医院”,配置中、西医和助产士等医务人员,免费为本乡患者治病和为孕妇接生。同时,在陈冲开设“瑞祺埠筹备办事处”, 购置四五百亩土地,已筑石堤,填士,后因他逝世才停建。
陈瑞祺一生为我国南北水旱战祸灾害、社会公益以及港澳地区慈善捐献逾一百万元,用于为故乡兴办公益慈善事业达四五十万元以上,被誉为爱国爱乡的慈善家。
1950 年3月3日陈瑞祺在香港病逝,终年65岁。著有《黄石公素书》、《慈孝集》、 《新孝经》、《瑞琪学说》等。
学术成就
清末时期,新会籍香港米商陈澄波创造一种“道汉字体”文字,陈瑞祺在其父陈澄波创造的“道汉字体”的基础上,于1933年发明了一种拼音新字,并正式命名为“道字”。陈瑞祺之子陈经纶自1946年开始研究“道字”,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并将这种新字更名为“陈氏中国拼音字”。祖孙三代创造、发明、完善、推行这种新字,足足百年,为汉字拼音化谱写了一曲感动世人的赞歌。
何为“道字”
“道字”是新发明的拼音字,分国音、粤音两种,由声头声尾拼合而成。国音有声头二十五个,声尾三十三个;粤音有声头二十一个,声尾三十三个。每字均用一笔,写字快捷,其拼音方法完全根据人类自然发声的机能,所以学习容易,有如“道路之为人所共行,道理之为人所共晓,不外顺应自然之道,故名曰‘道字’”,没有涉宗教、政治、党派之色彩,纯以慈善为宗旨,“道字”的好处就是易学易识易记易用易写。
位于新会区会城育才路的陈经纶中学换了新校牌,不少路过的市民惊奇地发现,云石制的大校牌上,除了“陈经纶中学”的汉字、英文标示外,还新增设了一些形状奇特的红色图形符号。据记者了解,原来这些符号是新会区荣誉市民陈经纶先生家族发明的拼音文字——“道字”。
在陈经纶中学从事研究推广“道字”的张老师介绍说,道字符号是陈经纶先生家族发明创造的,校牌上的这些道字的发音与拼音字是一样的,叫“陈经纶中学”。
据了解,“道字”有一百年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和振兴中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沉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陈经纶的爷爷陈澄波于是开始着手改良文字。至民国年间,陈瑞祺先生继承父志,成功发明了“道字”,并免费教育穷人。当时“切音字”的方案相当多,只有陈澄波创造的一两笔式的“道汉字体”传习于广东珠三角一带。后来由于遇遭战乱,“道字”的推广曾一度被中断。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陈经纶先生决心更大面积地推广“道字”,于是投入巨资研制程式。“道字”已成了不少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在全国10多所学校推广。
陈澄波:
“切音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陈澄波先生是清末新会的贫苦农民,后到香港谋生,生活有所好转,加入了爱国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队伍,他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源于中国人大部分是文盲,于是开始着手改良文字,成为“切音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据了解,中国人的汉字拼音运动就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据《中国佛山》网站记载:我国历代字体,留存于世的有甲骨文、蝌蚪文、钟鼎的金文、鼓、碑的石文和篆、隶、楷、草等文字体,但在清代光绪末年,佛山出现过一种类似蝌蚪文的文字,字形书法只用一两笔而成,例如“钟”字则写作“乙”字型,这类字便称为“道字”。当时在佛山镇黄伞大街潘巷斜对面,设立了一间“道字研究社”(现福贤路市保健院),由教师免费教授,并发给学员课本,字以d、i、sh等字母拼音声韵来读。当时还在栅下崇庆里设立澄波小学,专门免费招学生学习“道字”。当时入社入校学过这种文字的群众为数不少。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后,粤军占领梧州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受战争影响,“道字”社校停办。
陈瑞祺:
创办20多间“澄波义校”
陈瑞祺先生是陈澄波之子,他30岁时总管香港和越南的米站业务,后来又开拓地产建筑,成为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人士。他在家乡罗坑、会城以及江门、广州、佛山、香港、澳门办了20多间“澄波义校”,免费教贫民识字。
陈瑞祺在独资办义校的同时,又继续为改良文字作努力,于1933年在其父陈澄波创作的“道汉字体”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拼音 “道字”,并与儿子“音韵学”专家陈子民在民国期间推广“道字”,从中国到越南,从国内到国外,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并设立“道字总社”,陈瑞祺先生亲任社长。
陈瑞祺先生在各种场合表示,发明“道字”目的是改良文字,普及教育,绝无政治、党派、宗教等色彩。
陈瑞祺先生为发展教育和尝试推广“道字”,聘请了近千名雇员,耗资不计其数,于1933年先后在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澳门、新会等地办起了20多间“澄波义学”。为了纪念其父亲陈澄波,遵循其思想,陈瑞祺让学生一律免费就读,从而让贫民快速地识字写字。受过“道字”培训的学员可领取“道字毕业证”,凭此证可以到陈瑞祺先生创办的工厂就业。这种善行,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告结束。陈瑞祺此后还出版了《道汉字》等字典,收录一万多个字,这种“道字”增加5个调后还可拼读广州音。
后来祖国大陆解放了,陈瑞祺先生却过早地在1950年逝世,陈氏家族的事业受到巨大影响,因陈氏家族事业集中于香港与东南亚,“道字”没有再在祖国大陆推广,“道字”从此在祖国大陆不为人所熟悉。
陈经纶:
结合计算机将其改良推广
陈经纶是陈瑞祺的儿子,一直致力于“道字”的改良。抗战胜利后,他从1946年起,研究了60多年“道字”,并将其更名为“陈氏中国拼音字”。
1978年,当时的计算机还难以进行中文字处理,陈经纶发明了“陈氏中国拼音字汉卡”,成为中文计算机化处理的先行者,打字速度比之前快了几倍。当时适逢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他多次带领专才前往北京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研究所的学者一齐开发了“陈氏拼音输入法与CCED中文排版编辑系统”,力经几次版本,印刷了大量的学习与使用书籍,并完成了6000多个“陈氏中国拼音字”与汉字对照的GB2312字库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经纶在“陈氏中国拼音字汉卡”的技术基础上制造了“陈氏中英文电脑打字机”,为了能让祖国大陆熟悉计算机的人应用,陈经纶花了5000多万元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陈经纶有限公司”,专门研究推广此机的应用。2000年,陈经纶与专才们潜心在香港制作“陈氏中国拼音字”多媒体教学光盘,将“陈氏中国拼音字”的教学与使用融会在一片光盘中,使用的人都称十分好用。
“道字”大范围推广
1978年以来,陈经纶在全国各地推广“道字”,在海内外有10多万学员。
2007年9月,陈经纶回到家乡,亲自向学生推广“道字”输入法,为各校即将举办的“道字式”中国拼音字应用大赛作准备。当天,在陈经纶中学,83岁高龄的陈经纶兴致勃勃走上讲坛,向学生们介绍“道字”的发明和推广情况,并敲打起电脑键盘,演示道字输入法的使用。
据介绍,早在1996年1月,新会陈经纶中学便举办了第一届“道字”班,香港的陈宝鸿先生专门为教师们讲课。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习“道字”当作自己的第二课堂,学员们在家里的电脑上也装了“道字”程序。该校的学员们每星期上一次“道字”培训课。前几年,陈经纶向海内外中小学校长发出了学习“道字”的推介信,学习“道字”的学生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1 20:00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