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壂
清乾隆三年遵义知府
陈玉壂,。初由荫生补光禄寺署正,继任江西赣州同知。清乾隆三年(1738年)
生平
家世
陈玉壂,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人,是曾官至福建汀州镇总兵陈有功(乾隆《历城县志》有志)之子。道光《济南府志》人物志云:“陈玉壂,有功子,以父荫除贵州遵义知府。”按照清代制度,高级文武官员因功赠官,可以得荫其一子。陈有功官至二品总兵,按例,陈玉壂得荫六品的郎署小官。陈有功死后十年,乾隆三年(1738年),陈玉壂升任为贵州遵义知府,官至四品。
逝世
陈玉壂借助一己之力,实现了他造福一方百姓的远大抱负,受到了遵义人民的爱戴。乾隆八年(1744年),“陈公即以冬间致政归,挽送者出贵州境不绝,莫不泣下也。”陈玉壂为遵义人民留下的福泽,遵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以至,他们一直把柞蚕茧称为“陈公茧”。在陈玉壂升任离开遵义后,“郡人感其德,为立专祠祀之。”(《续修历城县志》)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廷列陈玉壂为“清朝名宦”。《清史稿·列传》也称:“在贵州兴蚕桑,为百世之利。时遵义知府陈玉壂,山东历城人,到郡见多檞树,土人取为薪炭。玉壂曰:‘此青莱树也,吾得以富吾民矣。’乃购历城山蚕种,兼以蚕师来,试育五年,而蚕大熟,获茧八百万,自是遵绸之名大著……”莫友芝更是称赞说:“陈省庵(即陈玉壂)旧守之诒泽远矣!”
如今,270多年过去了,遵义人民依然怀念着陈玉壂这位造福一方的济南人。陈公祠前,当地百姓编的一首歌仍在传唱:“屹立阁楼啊,引人敬仰;陈玉壂啊,百世流芳!”
主要事迹
在明朝以前,遵义主要以农耕为主。至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85年—1488年),才开始有“生铁冶炼”活动。1738年后,遵义知府陈玉壂从山东引进蚕种及丝绸织造技术,遵义丝织业大兴,其它经济也得到带动和发展。
清朝时期,遵义府城(现遵义军分区一带)四周槲树(遵义人称“青㭎树”)茂密,但遵义人并不知道槲树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老百姓只是沿袭传统的卖材烧碳。而陈玉壂的家乡山东,百姓早已用槲树放养蚕而获利。陈玉壂到任后,“巡视四乡,见青㭎、槲树满山遍野,便决定用槲树叶养蚕富民”。
1739年冬,陈玉壂即派人远赴山东采购蚕种,并招募技师到遵义养蚕。但遵义距山东路途遥远,约有2000公里路程,往返一趟需过上百个驿站,耗时几十天。购种人与蚕师日夜兼程,历尽千辛万苦往回赶,但返至湖南省境内沅江(今湖南省北部)时,南方已进入了春天,气候变暖,蚕茧提前出娥,蚕种报废。
1741年冬,陈玉壂又一次派人去山东购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必须赶回遵义。
次年春,陈玉壂将蚕种分给府署西侧(现遵义军分区后府后山一带)的百姓放养。当年,春茧获得成功。他即传令各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学会“放、养、缫、织”之法。
除发给百姓蚕种外,还对养殖者提供养织工具和资金补助,他本人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和帮助。百姓如获至宝,积极响应。《遵义府志》记载为:“口讲指画,虽风雨不倦”,深得民心。但因气候炎热,秋幼蚕经烈日曝晒,未能吐丝作茧,引种未取得成功。
陈玉壂并未灰心丧气,再一次派人去山东采购蚕种,并聘请技师和织绸师来遵教百姓放养和织绸。
乾隆八年(1743年)秋,遵义养蚕终获成功,全境蚕业大丰收。据各地上报数字,收茧800万枚,陈玉壂以优价收购。除部分用作缫丝织绸外,养殖范围进一步扩大。山东技师为遵义培养了养蚕师、织绸师数十人,他们后来成为了养蚕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陈玉壂在遵义南郊修建丝织作坊,由技师指导缫丝织绸,生产出“府绸、毛绸、双丝绸、单丝绸”等品种。由此,遵义放养山蚕和缫丝纺织之风大盛,生产出的遵绸竟与吴绫、蜀锦、杭纺等产品“争价于中州”,并远销西域和南洋。遵义蚕丝业的迅猛发展,成了其后几百余年间遵义老百姓的必营之业。无论从业人数、产量,还是丝绸的花色品种在国内均享盛名。丝织业成为遵义的百业之首,年贸易额高达1000万两白银,一跃成为贵州全省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我国西南地区的独富之区。《遵义府志》评价道:“使遵义视全黔为独饶,(陈)玉壂之力也。”
由于遵义丝织业的大规模发展,陕西、山西、福建、广东商家纷纷到遵购蚕种,流动人员的增加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白铅、丹砂设厂开采,手工产品、榨油、酿酒、粮食加工、造纸、印刷、纺织等工厂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遍及城乡,外地商人慕名而至。
除带领百姓养蚕致富外,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也记入了即将出版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志》:清乾隆八年(1743年),陈玉受贵州总督张广泗派遣,与毕节、凯里等地的官员一起主持赤水河下段开发。
水路打通后,因丝绸之利,各地客商,不远千里,到遵贸易。这些人多是从长江入赤水河,至茅台登岸抵遵。又为赤水河的开发和茅台酒的横空出世埋下了伏笔和创造了条件。其后,仁岸茅台一片繁荣,“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写近了各种史书和文学作品。
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商业的繁荣,一座初具规模的遵义新城逐步形成规模。
柞蚕在遵义养种成功后,养蚕技术不久便传到安平(今贵州省平坝县)和四川綦江(现重庆直辖市綦江县)等地,后綦江成为我国西南的重要丝市。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也从安平买种茧和蚕具在昆明东郊放养,成为云南放养柞蚕之始。
遵义知府陈玉,执政五年,一心为民着想,带领遵义人民找到了致富之路。
乾隆八年(1743年)冬,陈玉任期结束离任,他把山东招募来的技师留在遵义帮助百姓养蚕织绸。
陈玉离遵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大的遵义城人声鼎沸。离别的日子到了,不尽的人流涌向遵义府,民众自发夹道相送,许多人泣不成声。有的尾随相依;有的牵衣顿足;有的一路远送;有的一直陪送至贵州边境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在遵义百姓心目中,陈玉不仅是为民的官,更成了老百姓心目中造福的神。他“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他的事迹让遵义历史为之生色,让后辈读史人感慨万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20:30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