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浑,字子厚,约(140—?)
桐庐人,富阳侯陈硕之子,封余杭侯,东汉熹平元年(172年)为余杭县令,多惠政。
陈浑,字子厚,约(140—?)
桐庐人,富阳侯陈硕之子,封余杭侯,东汉熹平元年(172年)为
余杭县令,多惠政。
熹平二年,浑亲度地形,“发民十万”于县城西南筑塘围湖,以分杀苕溪水势。湖分上下,沿溪为上南湖,塘高一丈五尺,
周围三十二里;依山者为下湖,塘高一丈四尺,环山十四里。湖面四百余公顷,统称南湖。在湖
西北凿石门涵,导溪流入湖,湖东南建泄水坝,使水安徐而出。又于沿溪增置陡门堰坝数十处,遇
旱涝可蓄可泄。当时,受益田千余顷。
至今,东苕溪流域南部(自杭州至嘉兴一带)仍受其益。
浑在任内,将县城从溪南迁至溪北,筑城浚濠,卫民固围。在苕溪上建通济桥。桥今存。县人称之建设为“
百世不易,泽垂永远”,曾在南湖塘建祠以祀。
忧民为民的陈浑,于东汉熹平二年亲自察看地形,发动民众十万,于县城西南筑塘围湖,在湖面西北凿石门涵,导洪水入湖,分杀苕溪水势,使杭嘉湖免受
洪涝之
危害。
宋崇宁五年杨时任余杭县令,时权臣蔡京欲葬母于南湖之侧。杨不畏权势,为了有利南湖泄洪蓄水,竭力阻之。陈浑筑堤围湖,归珧浚湖修堤,杨时力阻权臣保湖,有口皆碑。陈浑修水利工程以后,可对东苕溪进行有效的行洪分洪防洪,使其危害程度大大降低。西溪湿地因此渐渐有了可居性,还惠及余杭、钱塘两县属东苕溪流域的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