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张屋麒麟舞是集舞蹈、武术于一身的传统舞蹈,不仅是老少喜爱的娱乐活动,还具有特色武术表现形式,能强身健体、团结士气。每当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都以麒麟参拜的形式祝贺。
历史渊源
起于清光绪年间 已有112年历史
麒麟舞一般是随着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由两个人表演,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被(身)里舞动,模仿麒麟摇头摆尾、跳跃挪闪、狂欢嬉耍、凌空翻睛,表现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的一种舞蹈。一般舞麒麟围绕麒麟寻青、惊青、闻青、探青、戏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间的过程展开。
张屋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村民于1716年从兴宁市迁居于此。张屋麒麟舞文化渊源起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至今有112年历史。由于战争频繁,兵荒马乱,村里邀请同宗祖叔伯向本村村民传授武术基本功,以防御外敌及学习麒麟舞,护村守寨,保佑父老乡亲平安。
陈江张屋麒麟舞是集舞蹈、武术于一身的传统舞蹈,既有传统麒麟舞的韵味,又有扎实的武术功底,不但有形、好看,还集传承、创新于一身。作为客家人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张屋麒麟舞因各种原因,曾中断了几十年,1999年,该村再次组建了麒麟舞队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加。近年来,张屋麒麟舞注重创新发展,融入了龙形拳武术基础。
如今,张屋麒麟舞不仅是老少喜爱的娱乐活动,还具有特色的武术表现形式,能强身健体、团结士气。每当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如婚礼、神诞、祠堂入伙、送灯等,都以麒麟参拜的形式祝贺。2016年8月,张屋麒麟舞入选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12月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保护
招收15名小队员学习麒麟舞文化
2月23日至24日,广东省非遗促进会、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代表团应邀出席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届“麒麟舞文化交流大会”,陈江张屋龙形麒麟队一行14人受邀随团前往马来西亚沙巴州,先后参加了群英宴、麒麟舞文化大汇演、“天穿日”世界客家文化节等多项庆祝活动。
“沙巴州大部分华裔人士以客家文化为主,并且非常注重传承。”张屋龙形麒麟队领队张剑如说,马来西亚华裔对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张屋麒麟队所到之处深受欢迎,让大家感动不已。让大家感触最深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以及骨子里对故乡客家文化的热爱。“当地人受父辈影响,一直在坚持传承客家文化和麒麟舞表演。”张剑如在马来西亚沙巴州与华裔交流发现,当地华裔已将客家文化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在家里从小就讲客家话,只有长大出来工作后,才讲马来语和英语。
当地工资水平不高,大学毕业生月薪折算成人民币只有2500元左右。但等到18岁成年后,大部分华裔还是会省吃俭用积攒资金,用于购买价值一万多元的麒麟头,每两三个月,当地还会自发组织一次麒麟舞活动。不仅成年人,当地的小孩也很喜欢麒麟头、麒麟舞,一个在中国售价50元的小麒麟头,在马来西亚商店里要卖到380元,但还是有不少家长给孩子购买玩耍。
张屋龙形麒麟队虽然融入了龙形拳武术基础,但大家对传统麒麟舞文化,还是一直坚持保留和传承,不仅强调武德,更注重人品。目前,张屋龙形麒麟队队员有40多人,其中5~10岁的小队员有15位。“村里小孩只要愿意并达到适合年龄,就可以来这里学习麒麟舞。”张剑如认为,除了强身健体外,最重要的是要将麒麟舞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队里的“麒麟头”张景旺还会根据孩子们的适应性和能力,制定专门的训练模式,让孩子们接受和吸收传统麒麟舞文化。
创新
融入武术新元素,集思广益改进表演
近年来,张屋麒麟舞注重创新发展,2015年,专门请来香港龙形拳第三代传承人张衍全做师傅,传统麒麟舞融入了龙形拳武术基础,不仅让张屋麒麟舞走出国门,大放异彩,还于2018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屋麒麟舞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融入了不少新的元素,这也是我们能够受邀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原因。”张剑如谈起这次马来西亚之行深有感触。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届“麒麟舞文化交流大会”上,中国大陆共有5支麒麟舞队伍参加,其中两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3支麒麟队既保留传统又各具特色,特点鲜明。
平时,张屋龙形麒麟舞的队员们喜欢聚在一起,琢磨怎样推出新的作品。“大家一有新的想法,马上就会凑到一起。”张景旺介绍,张屋龙形麒麟队在保留、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在不断创新、突破。传统麒麟舞通常会用一张八仙桌进行表演,而他们将两张八仙桌并在了一起,并推出新的表演曲目《天山采灵芝》,这样虽然增加了表演难度,但也提高了观赏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