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梓秋,1961年10月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企业家、北京“喜洋洋”联盟文化传播公司总裁。
音乐作品
制作专辑
心跳男孩 《一起来》
以上专辑的主打歌曲皆在年度歌曲评奖中获奖,所有艺人均获得不同类别的个人奖项,因为热爱去做音乐。
创业经历
公司建立
1992年,因为诗词方面出色的创作天分,时任税务干部的陈梓秋被调入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公司,成为一名专业音乐编辑。
那时的中唱公司,有这样一批音乐人,他们因为对音乐事业的热爱,形成了很好的氛围:若是喜欢,他们会真诚地称赞你,若是不同意,他们会明确地提出反对意见,一旦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便会全力地支持你并修正自己的意见,大家没有私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事业的平台。陈梓秋来到这里一年后,做了
企划部主任,这正是提倡“包装本土歌手,推广原创音乐”的时期,陈梓秋在此尽展才华、成绩斐然。比较著名的是发现
陈明,推出李春波。
陈明的出现是在1993年广东“首届歌厅歌手大赛”上,她那时在深圳歌厅唱歌,深圳代表队选送10人,起初没有她,是临行前有人病倒,陈明作为替补来到赛场。这真是奇迹般的一次行程,她参了赛,获了一等奖,还成为中唱公司的签约歌手,这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这操纵命运的大手是得到了陈梓秋等热爱音乐的音乐人的力量。陈梓秋首先提出“
陈明的声音很温暖,感染力强”,并预见性地将白领阶层定位为她的主要受众。
那时大家都在迎合市场,这比较容易、稳当、而引导市场会很冒险、麻烦。当陈梓秋拿出由当时的新人刘彤、
妮南创作的《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的时候,大家都很担心,提出反对。陈梓秋则有他的分析和见识:白领阶层是一支大队伍,他们骄傲而孤独,需要锐利和特别的东西来感动,而一旦感动便是热爱。在当时,原创歌曲能卖到十万盘就是胜利,就可以敲锣打鼓,而这个专辑一入市场即突破百万。一颗耀眼的明星陈明也由此升起。接下来又向大众阶层辐射,出品了《为你》、《
快乐老家》,当然也是获得巨大成功。
李春波当年拿着他自己录制的《
小芳》自己找上门来,他原是歌厅的乐手,同时喜欢写作和唱歌。他的《小芳》并未被大家看好,几经周转到了陈梓秋手中。陈梓秋断言,这歌词中有动人故事,曲调是带有北方民谣的美妙风格,这契合了人们对青春和爱情的回忆、向往,会对
知青那一代及更多的人有撞击。
李春波和他的《小芳》,一夜间唱红大江南北,很快地《一封家书》也飞遍全国上下。
1998年,陈梓秋在这是工作了7年、收获了累累硕果之后北上创建“喜洋洋”文化公司。
理智投资熟悉的领域
“喜洋洋”源于陈梓秋对
本土音乐有着强烈的感情,源于其好听、好看、好记、方便书写、读着上口、利于传播,还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同时关照了未来下游产品的发展:将来事业不断壮大,可以绽放出食品、药品等许多产品。“喜洋洋”这个名称实在是陈梓秋对公司的一大贡献。
他选择了9月1日开学的日子创立“喜洋洋”是将自己当作学生,以期学习更多,收获更大。
“喜洋洋”集融资、投资、制作产品及发行销售为一体,与在广州做单纯的音乐业务有所不同,需要自己全面地去经营。而陈梓秋以前曾系统学习过的财经知识及在税务局的工作实践这时派上了用场。他们通过培育歌手、出品唱片收获一部分资金,这是基础,再向社会进行融资作为支持,然后从容投入到新的音乐产品的制作。
随后,“喜洋洋”成功地推出了
田震、
零点乐队、水木年华、
戴军、
心跳男孩等歌手和歌唱组合,一路凯歌。
投资过程中的一段弯路
2000年开始,陈梓秋开始涉足影视。他投拍的第一部故事片是《
那时花开》,那时他事业顺利,手中有些资金,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愿意帮助也热爱艺术的朋友完成梦想。
当时他拿到剧本时感觉不够感动,没有被吸引,便提出是否该讨论修改一下?人家说,这是在纸面上,最终效果是要在画面上,影像是通过画面来完成,他便放了手。有一个要害问题他没有重视,这是他不够熟悉的领域。以前做音乐,他对各个环节和路数了如指掌,他可以透彻地分析市场,预测前景,可以亲自修改作品,可以设计歌手在舞台上的具体台词及动作,而对于电影,他还缺少经验。这一仗他没有打好。
陈梓秋很想告诉大家他的这个教训,给大家提供一个借鉴,少走弯路。
拥有美好前景
那么为什么要投资拍影视呢?
陈梓秋已进入中年,有了许多生活积累和感受,用故事呈现出来,会更丰富和生动,这便是电影和电视剧,而音乐同样在这里得到表现。如此,等于把原先的栅栏门拆掉,范围更加扩大,音乐与影视可以更好的结合。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利于资金周转。
“喜洋洋”已为这一门课程交过了昂贵的学费,那一定会成为自觉的好学生。
正筹拍两部关于爱情的电影。
一部《爱不爱我》,是发生在北京这样大都市的爱情喜剧,都市的年轻人,大都婚期推后,恋爱疲倦,而女孩们永远要证实,“
你爱不爱我?”期间有许多有趣儿生动的细节,但却展现了一个郑重的主题:我们谁也离不开谁,是爱着,不说行吗?
一部《
凤凰》,两个被投入监狱的男女,本已万念俱灰,却因为相遇相爱而对生活有了美好期待,他们的爱情很漫长、很沉重,从文革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彼此怀揣着爱情,却失散多年,又找寻多年,待相见那一刻,却是生命的终结。
两部电影都在表达:我们要爱生活、爱岁月、要对爱情珍惜和负责。
陈梓秋和他“喜洋洋”在不断地为大家呈现精心制作的文化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