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文(1916年 - 2004年1月11日),原名训言,广东省
五华县横陂镇联长村人。
1937年从潮州回到五华,在承印《五华日报》的维新印刷厂当技工,得到报社总编辑、共产党员
钟靖寰的培养教育。
1938年5月,由
黄河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期间,经中共五华县地方组织策划,并得到开明县长
蓝逊支持,与钟思明、陈宜广、郭明等组织五华乡村服务剧团,以话剧、街头剧、活报剧、民歌(山歌)、五句板等形式,在五华城乡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陈景文既是剧团骨干,又是主演,以他对客家山歌的喜爱和专长,带头自编自唱抗日山歌、穷人《五更叹》等歌谣快板,常扮作乞唱老头(陈伯)在街头、舞台演唱,一时山歌王陈伯名播全县,很受群众欢迎,对唤醒青年学生和农民起来抗日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1945年4月,他奉调东纵途中曾被紫金一股土匪武装误认为是国民党特务遭到扣押,虽受尽酷刑而决不暴露身份,获
东江纵队营救归队。
1946年4月被派赴香港任《
华商报》印刷厂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对该厂的整顿、改革和培训新技工作出很大努力,使之成为中共在港的联络站。并协助
饶彰风(解放后首任广东省委统战部长)做统战的具体工作。
解放后,先后任
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副主任,香港新华社副总编辑,港澳工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兼省委对台办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1982年他调任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兼对台办主任时,积极协助部长(
郑群)为历次政治运动受到挫伤、冲击、处分的一批民主人士平反昭雪,并安排他们工作和解决子女就业。对在反右、“文化大革命”中曾伤害过他的干部,也从不打击报复,反而团结他们一起工作。
陈景文热心支持家乡建设。自改革开放后,他亲自发动梅州籍港澳富商、社会名流邓文田夫人(郭绮梅)、田家炳、曾宪梓、刘宇新等先后捐款数千万元,为五华中学、水寨中学、横陂中学、自强小学等校建教学楼、图书馆,修建横陂卫生院,兴建锡坑大桥、青塘大桥及五华体育场等,为家乡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