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洋
中国记者、编辑
1965年1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袁市高家渡村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岁成为武汉市最年轻的党报记者。
人物简介
陈明洋
创办作品
解密
199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报道类栏目—— 解密。这个栏目的面世,立即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解密”开篇发表的是孙长江口述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前后的内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曾震撼中国大地的宏文在面世20周年后,当事人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该文由陈明洋采写和整理。
“解密”首期推出后,它以全新的编辑思路及独特的历史视角很快在全国报界与读者中引起了反响,好评如潮。而栏目的策划、创意、主编全出自陈明洋之手。
由《南方周末》“解密”栏目发表的《刘少奇被隔离的日子》、《我的精神导师胡耀邦伯伯》、《寻找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江青狱中的日子》、《我给林彪治“怪病”》、《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自杀之谜》、《赵丹的文革交代》、《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秘密》、《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等文章在发表当年即引起读书界特大震动。
“解密”栏目因各种原因已更名为“往事”,这个栏目已成为《南方周末》的品牌栏目,在全国中、高端人群中拥有众多的读者。
10年中,该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解密报道,内容厚重,引人深思,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该栏目的实验性与先锋性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影响深远。2005年,陈明洋将栏目中部分有影响、有深度的文章进行精心编辑,结集出版了《当年事——〈南方周末〉解密档案》,该书成为一本颇具史料和文献价值的图书。
当初创办这个栏目时,陈明洋加盟《南方周末》不到半年时间。他的创意得到了报社领导的认可。之前,为栏目的创意,他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向许多新闻界的前辈讨教,栏目的策划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赏。
“往事”解密的对象是那些过去的事,陈明洋给它的定义是过去的新闻。在他看来,因为中国有太多人们应该知道而知之不详的事情,这与过去的传播手段和保密机制有关,很多东西得不到表达,时过境迁,人们都遗忘了,或只知道大概。大家非常好奇,比如栏目发表的许多关于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林彪等人鲜为人知的故事,《南方周末》从全国各大城市寻访知情者,并借用这部分人的力量把这些人和事表达出来。
陈明洋说,做栏目的创意具有实践性和先锋性,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过程可能是痛苦的。那些活着的当事人、亲历者有些是有禁忌的,敲开他们嘴巴必须有很专业性的办法。陈明洋把它称作为“手艺”。他说,新闻界积累了很多交流采访的技巧或“手艺”,他得益于这些“手艺”,才有一次次的突破。
陈明洋认为,对当事人命运的关注、对当事人所知道的那些人和事,是我们民族重大记忆里的一部分,不应该被遮蔽,或随着一些人的去世带到坟墓里去。这种彼此的交流,会让当事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知给世人。这些人和事通过一个比较大的平台,让很多读者关注,他们会对媒体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或是再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更好地走向未来。
阅读
继“解密”之后,陈明洋再次发挥他的善于思维的特质,策划、创办了“阅读”栏目。他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需要不断阅读的民族,栏目的意图是倡导全民阅读,通过阅读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个面向出版、面向知识界的栏目一问世,也吸引了大量的普通读者,逐渐成为《南方周末》的又一品牌栏目。
出版图书
校长称呼
“校长”与中国“对表”
和陈明洋行走在广州街头,冷不丁遇到一个熟人,对方与他打招呼,出口竟然是“校长好!”陈明洋说:“这是报社的同事呢!”
在《南方周末》,担任常务副主编的陈明洋的这一雅号,可有一番来历。
原来,陈明洋做记者、编辑时,他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报业大厦其它地方,只要遇到同事就称呼别人老师,无论年长的,年少的,甚至于报社的实习生、清洁工也概莫能外,他的这种强烈的平等意识和谦逊作派也获得“回敬”,于是有人提议,他既然叫我们老师,那我们干脆称他为“校长”得了。没想到这个提议得到全体同仁的认可,“校长”的大名从此就加在他的头上。
“校长”还有一个显著秉性,就是他对同事们的赞赏。大凡《南方周末》的记者、编辑、校对,都曾被他赞许过。比如,他会向人介绍, “这个是何海宁,他可是国内做三农报道最棒的记者!”在介绍评论部负责人时,他又说:“这个可是国内顶级的时评人!”同事们说,“我们个个都被校长捧得发紫!”
“校长”所以是校长,还因为他在《南方周末》的成就和地位,他的平和的举态、他的个人魅力、他的深邃的思想和对新闻的独特理解,这些让他赢得了同仁们的认可与尊重。
正是这样一位朴实、率直,甚至带着十足“幽默感”的人,他胸怀的是一个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和良知。陈明洋说,他的生活圈子很小,也就是那些很少的编辑和记者们。他会将自己的许多关于办报的想法、思路通过他们释放出来。他会用很多的时间跟他们聊天,跟他们交流,这些东西会影响他们,然后这些记者编辑们会在自己的报道里对新闻的判断进行释放。
中国对表
对于记者们提出的选题,陈明洋的标准是这个选题意义半径会有多大,陈明洋所说的意义半径,在他看来是在和中国“对表”,是在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表”。是反映在民族振兴进程中的中国表情。
在《南方周末》的十年,他无论干新闻采编,还是主政社评,做新闻策划,只要出手,就会不同凡响。
比如他深入汕头采写的《牛田洋的“精神原子弹”》,将一桩发生在“文革”时期因台风、海潮夺去553名部队官兵和年轻大学生生命的事件,旧案重提,还原历史真相,作了全景式的报道。陈明洋以冷峻的笔触,对“文革”时期那套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环境作了深刻剖析,是政治的狂热,精神的麻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让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葬身海潮,读来发人深省,再次激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
又如他在做副主编辑时,对《跨国调查“中国母亲”胡曼莉》一稿的处理。《南方周末》的记者开始使用中性的眼光看待胡曼莉,没有任何偏见。第一次见到被采访对象,记者被完全打动了,在武汉采访时存有的一点怀疑也被胡曼莉情感的武器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位记者一回到广州,就向副主编陈明洋讲了整个采访经过,并表示如果胡曼莉真的没有问题,她就要正面写她的故事了。而事实上,陈明洋眼中的胡曼莉并非如此,他将此事作重新布置,并带着记者亲自参与胡蔓莉的调查,与当时人进行了连续10几个小时的采访,通过三个月的采写,《南方周末》记者查明真相,首家揭露了胡曼莉“伪慈善家”的真实面孔。
还是在大学时代,陈明洋立志苦读,说自己是在数古人的骨头,摸过去的底。
而当他把新闻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时,他则称自己是在数活人的骨头,摸底。
在《南方周末》这个充满活力,极富于实验性和先锋性的全国最大周末类报社里,陈明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
在陈明洋的眼里,世界太精彩,永远有撩拨人,激动人的东西需人去还原他。他们知道这些精彩的故事何以撩拨人,何以激动人,然后把这些撩拨和激动传递给读者。
陈明洋说,他愿意和他的同仁们将《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办成为中国的“喇叭”,办成在社会转型当中,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国家的“喇叭”,让世界能将倾听中国的声音,尊重中国的观点,能够让中国在世界成为有影响力的一员。
古琴读书
与陈明洋交谈,他的语速有些缓慢,但从他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让听者充满享受。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的风趣,被他的博识,被他深邃的思想而感染,并受益匪浅。
在番禺他的家中,陈明洋掀动有些古典意味的台式音箱按钮,立即有古琴的弹奏送出,时而低沉、时而欢快,那质朴、浑厚的天赖之音在室内弥漫开来。那些远古的离愁、哀怨、思乡的情绪,穿越岁月时空,幻化成一种精神的归宿。
陈明洋喜欢在古琴声中阅读。他陶醉在古乐与阅读的快乐之中,在古乐与古籍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让音乐和阅读成为一种与先贤圣人们的对话方式。
陈明洋说,他在读初中时就对古文有特别的爱好,背诵古诗文比现代文还容易。在袁市中学,他的第一篇作文是用古汉语文体写的,作文让老师吃惊不已,并被当作范文抄在教室背后的黑板上。高考时语文作文得了满分。
在袁市高家渡一带,陈明洋家可谓“书香门第”,祖父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省立一中上过学,会英文,曾担任原沔阳县第五完小的校长。但到了父亲这一代,时运不济,家道中落,靠种田谋生。陈明洋自幼酷爱读书,算是继承了祖辈的传统。
陈明洋对自己自小爱好读书的事情记忆犹新。
从读小学起,他就和哥哥一起比着读唐诗宋词。他是小伙伴们的故事大王,他还和哥哥在乡村的月下演出历史话剧,剧本当然是兄弟俩和父亲的集体创作。
从不到10岁开始,他经常会步行十几里地,到县城新华书店去读书,他对那时沔阳县新华书店开架售书有着极深的印象。而正是那个年代的开架售书,让少年时代的陈明洋过足了读书“瘾”。他可以不买书,而站立在书架边一读就是半天。光读书不买书也会给少时的他造成一点心理上的压力。他不时会将集攒起来的零用钱用来购他心仪已久的书籍。
陈明洋在读中学时代,就自己攒钱购买了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名家名书,并通读数遍。
大学时代,他的阅读兴趣更加广泛。到学校图书馆一借就是一大堆书,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到学校外的市场上去淘书。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在武汉市场上淘来的书还伴随在陈明洋的左右。在南方报业大厦陈明洋的办公室里,一本早已发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新名词辞典》,是陈明洋花5元钱淘来的,还不时会派上用场。
陈明洋说,书能打开无数窗户,读书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书是对万象世界的一个萃取,我们可以从那里打开富矿,使自己变得高明起来,变得能够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有贡献,能够成人。他说,读书让自己活得还像一个人。
陈明洋希望家乡的年轻人能多读书。提倡终生学习,如果只读几本书很快会被时代淘汰,知识更新换代必须快。人类在不断进步,这种进步速度是惊人的。一方面我们从这种进步里享受它的好处,另一方面,我们本身也是这种进步的创造者,推动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1:0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