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陈扶军,1963年8月生于陕西扶风,先后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
个人简介
书法家陈扶军自幼研习书法,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入首都师范大学读研,近年来在我国书坛取得了喜人成就,其作品雄强、大气、奇崛、生动,虚幻中见真实、平淡中见苍辣、朴拙中见空灵。
书法家陈扶军还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多个省市举办书法作品展。
2022年4月,任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职务任免
2022年4月,经中国书协第八届主席团第五次会议审议决定,陈扶军任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荣誉历程
1963年8月书法家陈扶军出生于陕西扶风。
1981年12月书法家陈扶军应邀赴土耳其参加《世界民族风情展》。
1993年3月书法家陈扶军赴日本东京讲学并在成田山书道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1993年10月书法家陈扶军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1994年8月书法家陈扶军赴西安参加《94中国文物古迹第四届长安国际书法年会》;1994年9月赴韩国参加《韩日书艺文化交流会》;1994年10月应邀赴新加坡参加《狮城书法篆刻会成立大会》。
1998年8月书法家陈扶军入展《全军第二届书法篆刻展》。
2001年11月书法家陈扶军参加《新加坡·中国书法交流展》。
2002年9月书法家陈扶军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奥会书画展书法特奥金质奖章》。
2003年9月书法家陈扶军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2003年11月入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展》。
2004年2月书法家陈扶军入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2005年7月书法家陈扶军参加《全国第三届“流行书风”提名展》;2005年8月入选《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2005年9月入选《全国第二届扇面展》;2005年11月获《全军军营廉政文化优秀书画作品展二等奖》;2005年12月参加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2005年12月赴韩国首尔参加《国际名家书法展》,并当选为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2007年9月16日至9月22日蒙子军、邵灵、董吉泉、陈扶军四人书画展在兰州市博物馆北一展厅举办;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陈扶军》。
2008年陈扶军作品集首发式在天水举行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支持,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甘肃画院、荣宝斋出版社、中国书画艺术网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陈扶军》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于6月21日在甘肃省天水市隆重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钟明善,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林岫等书法家近100人参加了首发式和研讨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陈扶军的书法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
陈扶军是从兰州军区成长起来的在当代书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位实力派书法家。《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陈扶军》共收录了陈扶军近一、两年创作的作品54幅。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扶军近年来书法的审美取向和书风变化,可以看到他书法日趋成熟的脉络和发展轨迹。
研讨会上,与会4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陈扶军这两年来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陈扶军的书法作品野逸苍茫,气势宏大,其线条语言独具个人表达方式,他的这种追求和表达方式是诸多书法家一直努力的目标。
2011年书法家陈扶军当选中书协理事
日前,从刚刚结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传来好消息,我市扶风籍书法家陈扶军当选中国书协理事,同时,他还再次当选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由此,他也成为我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中国书协理事的书法家。
陈扶军 1963年出生于扶风,自幼研习书法,他还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多个省市举办书法作品展,多次应邀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组织的艺术家采访活动,2006年应邀参加“首届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 2007年曾获地域书风“最受关注大奖”,先后出版有《陈扶军书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陈扶军》。
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陈扶军虽在外地工作,但一直非常关注家乡发展,多次受邀来我市参加书法活动,这几年他将自己扶风午井老家的宅院起名为柳叶堂和泽园,将自己及书友们创作的百幅书法作品,制作成石壁屹立于园内,使其成为家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出版图书
艺术评论
陈扶军书法印象
□ 林经文
陈扶军,六十年代初期出生於陕西法门寺近郊,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事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科学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及“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都在兰州举办,又因陈扶军作品将赴外地展出,有幸观摩扶军先生的大量书作,使我对他独特的行草书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每观扶军先生的书作,总有一股激越的情绪,如秦人之“秦腔”,高亢激昂,有响遏行云之感。如清风拂面,似山崩海立,顿时身心俱有清爽之感,静心体味,方悟出这是其书作笔墨与人同化,意境高古闲淡的审美效果使然。
所谓高古,相对于低俗而言。窦蒙《语例字格》称:“超然出众曰高,除去常俗曰古”。扶军先生的行草不谐流俗,不随时尚,取法乎上,以“二王”晋唐书风为皈依,他学王不拘于形似,更兼其碑帖兼取,长时间浸淫于北碑与南帖的交溶之中。他对于右任以及近当代大家深研有自,所以能遗貌取神,力追冲淡简远的魏晋风尚,这就决定其格调出时风一筹。他不重兰亭的妍美,而取法《圣教》的结构骨力之美,这从其书作中看的很清楚,即使所临《圣教》也以生拙之笔出之,约略形迹,更多施以己意,方圆兼用,舍柔取劲,加以行距的拓宽,全篇便体现出自己的古质,潇散的独特追求。在章法变化上,他又汲取明人董其昌的行间宽绰,追求疏朗简略的一种特色。“二王”而外,他又每於六朝碑版汲取养分,如《崔敬邕》的峻健,《郑文公》的雄强,《张黑女》的蕴藉,都能融入笔下,为我所用。
扶军行草书呈现出一种迹简形美之状。所谓简淡,即去其繁茂,不尚纤浓,而这简约冲淡又绝非单薄凋疏,而是由博返约,似简而实丰;外淡内蕴,所谓“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观扶军作书,痛快淋漓,而不忸怩作态以媚俗,不鼓努为力以惊世,而是力求洗尽铅华,不激不厉,线条质感与造型耐人品味。这种境界看似轻易,做却艰难。近些年他也对一些中青年书家作过考察研究,对待“时风”他如蜜蜂采花一样,广采博纳,而结出的果却是自家的。
扶军先生大约有很长一段时间,或工作,或治学的需要,他沉潜了下来,很少抛头於书坛友朋间。这期间,他闭户精研,泛揽古籍经典,以作内养功。在兰州中青年一辈中间,扶军的藏书可谓首屈一指,书斋与会客室几乎都是书的世界。内涵不足必然表现于纸面上,而学养的根柢是纠治的良方。
扶军的行草结体,就各字特定的字形,字势作整体的变形和局部的错位,以破除一般化的处理,从而富有清新、生动的美感意趣,体现了他敏锐的现代审美意识。如果将现在扶军的行草水平与数年前相比较,的确是天壤之别,而其内蕴之丰富,变化线条之含量均属一流之列。难得的是,这些变型与错位,有一种度的把握,因而奇而不怪,新而又美。并能与其基调协调地溶合在一起。再者,扶军书作的结字法多呈纵势,以求气息溶贯,沉实与典雅、相融以畅其气韵,如此宽宽容容,错落参差,由每行至全篇,便极自然地呈现“变而通”的整体局面。加之字形疏朗,字距加大,行距拓宽,少数笔墨稍重的字散布各行,如明星之列河汉,如众星摇落天空,使得整幅书作潇散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扶军先生书作又一特点是笔墨洗炼。由於他早年曾专攻过一段时间于右任先生草书,使其线条重质感,重简洁明快,纯净精炼。所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扶军书作多用锋颖,而其鸡毫挥洒更见功力,使当下书坛腕力弱者望而却步,他却已有多年功夫。运笔自有一种熟中熟之感觉,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致其点划明快凝炼,峻爽劲利。而其运水之法,深得黄宾虹“五笔七墨”之蘸水法,整幅作品华滋峻发,水墨洇蕴。
“风格即人”,扶军先生书作之卓异风格与其人的精神品格极其相近。大凡接触扶军的人,都感到他近年老到,沉稳内涵,不事张扬。二十多年来,潜心于书学研究,致力於书艺探索,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斋室名曰“柳叶堂”,取其自然属性之意,这使我想起苏东坡在陕西凤翔县称“凤翔三宝”一样,即谦抑退让,耐住寂寞。这是一种很高境界,但愿他在书道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辉煌。
林经文:中国书协创作艺委会委员
艺术随笔
学书感言
从少年算起,我学书法已经三十余年了。这期间,先后10多次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这么多年,自己主要从事书法创作,对书法理论研究不够,对走过的路也未进行总结,今天只能谈点零碎的感受,与大家交流,求得大家的帮助。
(一)我的第一点感受是,干一行要爱一行,这个“爱”是很重要的。唯有“爱”,痴迷的爱,才有不竭的动力,才有奋斗的激情。
我出生于陕西扶风,父亲是晚清的秀才,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好。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对写字产生了兴趣,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便教给一些写字的常识,并让我日练百字。15岁那年,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在我们县征兵,听说我的字写得好,便破格将我接到部队。到部队后,连队干部见我瘦小身子单,怕训练吃不消,就让我去做饭、喂猪。连队整天训练、执勤,没有练字的条件,我几天不写字手就发痒。没办法,我就把猪喂好后,端一盆水,在猪圈外的空地上,用树枝、秸杆蘸上水写写画画。一次,我帮炊事班杀鸡,无意间抓了一把拔下的鸡毛,蘸上水写了几个字,感觉不一样。于是,我把鸡毛收集起来,按长短、软硬做了五六种鸡毛笔。连里的同志见我这么痴情,特意给我买了几瓶墨,又把各个班看过的报纸收起来,让我练字。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写字的劲头更大了。为了报答连队干部的关怀,我除了养好猪,把连队黑板报、墙报的活儿都包了下来,连里的同志都很高兴。当兵几年,我省吃俭用,把津贴费尽可能地攒起来,买点纸墨。别人的牙膏常常一个月半个月就能用一瓶,我可以用两个月,实在挤不出来了,我还要用剪刀把牙膏剪开,刮着用,一点也不浪费。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起步的。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人的一生要成一件事,不可能顺顺当当。要战胜困难,最重要的是对你想办的事,有着始终不愈的爱。有了爱,就会苦中不知苦,难中不知难。
(二)我的第二点感受是,书法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字里有乾坤,书外有功夫。一个人的学识、见闻、情趣,也就是综合素质,决定着书作品位的高下。学书的过程,是多多求知,涵养自身的过程。在这方面,我坚持做到“三学”:
一是向书法大家学。书法界的前辈,学识渊博,造诣深厚,向他们求教,想办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可说是学习书法的一个捷径。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用一个白床单,背上几年创作的50幅作品,来到书坛泰斗启功家。当时真是天不怕地不怕,谁都敢找。启功听说我来自西北,又是一个喜好书法的年轻人,欣然在家里接见了我。他放下手中正忙的活儿,把我的作品一一过目、品评,讲了许多书法创作的知识,谈了40多分钟。他老人家的指点,让我很受鼓舞。多年来,我以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先后拜访了舒同、沈鹏、李锋、玄贤、何俊霞、尹病石、欧阳中石、刘艺、夏湘军等一批名家。可以说,我的书法技艺的提高,与他们的指点有极大的关系。从与名家的接触中,我深感他们和蔼可亲,真是越有学问的人,越没架子,越平易近人。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书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做人。
二是向丰厚的历史学。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我除了拜师临帖、刻苦练习外,利用出差、下部队的机会,饱览西北的高天厚土,人文景观。每到一地,我都悉心研究临摹残存在各个年代古物上的文字。大漠中出土的汉简彩陶,博物馆收藏的甲骨、钟鼎、砖铭,藏于丝绸古道的佛窟、庙宇中的佛教经典,以及残破的墓志碑石,都成了我探索的宝典。这些年,一些书法大家看了我的作品,评价说我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借鉴古人,学习经验”,“书法上的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西北丰厚的文化积淀的熏陶、感染”。可见,我在这方面的功夫没有白费。
三是向书写内容学。书法作品,常常书写些古诗文。这些年,我坚持每写一幅作品,都对书写内容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写好创作手记,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如书写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读出了“本色”二字。在创作手记中,我写道:“野草野花,自然本色。寻常百姓,人生本色。王侯将相无种,芸芸众生有根。”坚持这样边读边写,边写边读,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我感到,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只要用心,可以一举两得,在书艺上有提高,在学识上有长进。
(三)我的第三点感受是,学书是学做人。书法是人格的外化。写字就是写思想、写素质、写修养。一个人只有在提高学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品格修养,才能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这些年,自己在学书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感悟,觉得对警示自己,激励自己很有好处。这里,我列举几条,求教于大家:
一、“回首中国书法史,真正成‘家’的有几人?自称为‘家’不难,真正成家不易。书者得有这份清醒。别尽想着‘家’,要紧的是埋头耕耘。”我常以这句话鞭策自己,耐住寂寞,打牢基础。一个人要想干点事、干成事,不能不与寂寞为伍。人世间最不能免俗的是名利二字,最有害的也在于名利二字。远离热闹,远离浮躁,才能有所作为。
二、“好的书法作品,如山之峰,塔之尖,斧之刃,都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我认为,苏轼提出的“厚积而薄发”,揭示了历代名家大师的成功之道。薄发,不是不写不练,而是埋下头来苦写苦练。薄发之“薄”,是建立在苦学苦练的厚积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轻易不出手,出手的东西是经过反复揣摩的,是烂熟于心的,是非写不可的。有这样的追求,作品才能记得住,留得下。
三、“写字,像古人不难,有个性不难,难的是‘无一笔无来历,无一笔属他人’。”我理解,创新,是在掌握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贵在一个化字。也就是说,把吃进去的东西,经过思考、理解、把握,又吐出来,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推陈出新,实质上是知陈而出新。不懂“陈”,出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胡来无异。
四、“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一天天满足着,只能是一天天堕落着。”有人讲,书法艺术是一部人生和艺术的综合性“巨著”,它没有页码,没有尽头,是几代人、几十代人都钻研不透的“无底洞”。我赞成这句话。有个故事,说一个徒弟以为自己学够了,可以出师了,去向师傅道别。师傅让他装了一大碗石子来,问:“满了吗?”徒弟答:“满了!”师傅抓来一把沙,掺入碗中,没有溢出来,问:“满了吗?”“满了!”徒弟答。师傅又抓起一把石灰,掺入碗中,问:“满了吗?”徒弟又答:“满了!”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这师徒二人的问答耐人寻味。书法艺术没有满足的时候,没有到头的时候。我们就是用一生的精力,苦学苦练,也不知道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幅字?
(四)最后,我想说说学习书法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一是别把书法看得过于神秘。有人把书法吹得神乎其神,似乎一般人掌握不了,这其实是对书法不了解。启功先生就反对把书法神秘化。他说,“有些人把书法说得过分神秘,什么晋法,唐法,什么神品、逸品,以及许多奇怪的比喻”,弄得人云里雾里。在人才学上,有一个观点是人人都可以成才。把这一观点用在书法艺术上,也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书法作为一种书写的艺术,有规律可寻。只要用功,善于琢磨,就能掌握。当然,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入门容易学精难。书法学到一定的程度,要有所创新,形成风格,是不容易的。
二是要下刻苦研习的工夫。有人说,书法是写出来。这个“写”,有几个方面的涵义:一则要有决心,干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不三心二意,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头来一事无成;二则要有恒心,下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池的工夫,不投机取巧,不一曝十寒;三则要有苦心,也就是说要善于思考,边写边读边想,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学习书法,不只是动手,还要动脑,用心琢磨古人、高人的一笔一划。带上脑袋苦练,才能练出名堂。
三是要选好贴、用好帖。《孙子兵法》中讲:“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得其下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书法。在选帖上,不可盲目,不可随意,要注意选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选好帖后,要用功读帖,揣摩其整体布局、结构特点、用笔方法,并反复临写,做到心领神会,得其真谛。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随意换帖,今天学颜,明天学柳,东一榔头西一棒棰,什么都学不到手。
四是要写出感情来。“书为心画”。书法作品是作者真情的表露。我常想藏克家纪念鲁迅的那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字是多么的普通,然而,这普普通通的字,因为有饱满的情感,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书法作品,也只有倾注感情,一笔一划才有生命力。读岳飞的“还我河山”,我们不难感受作者那澎湃的爱国激情。因此,我主张写字就是写思想,写情感。面对要写的东西,一定要深刻领会,心中有感悟,笔下才出神。
五是不要为求异而求异。有人对求异、创新有不正确的理解,功夫不到家,一味地求变、求新,写出的东西东倒西歪,以为很美。书法是美书,绝不是丑书。“宁丑毋媚”,是针对媚俗而言的,丝毫没有丑比美好的意思。还有我们平常所说的“拙”,也不是丑。拙,是水到渠成之美,是炉火纯青之功。为拙而拙,只能暴露浅薄和空虚。学习书法,还是要下老老实实的功夫,追求功到自然成。
文/陈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