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Tan Chee-Beng),男,1950年出生于
马来西亚柔佛州,学士,人类学家与
东南亚研究专家。2012年9月,被聘任为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特聘
教授,2013年当选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
人物经历
1974年毕业于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1976—1979年就读于美国康毕业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和马来亚大学,1996年至2012年任教于
香港中文大学,其中八年担任人类学系主任。2012年9月,陈志明博士被聘任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族群,文化变迁与认同;族群关系;原著民/融合与发展;侨乡与海外华人;华人宗教;饮食与文化。研究区域包括东南亚(以马来西亚为主)和中国(华南)。所研究的种族包括马六甲的峇峇,马来西亚的华人社群(吉兰丹和登嘉楼的华人,沙巴州的天津人等),沙捞越的巴登根雅人(Badeng Kenyah),福建泉州的巴厘华人,香港的印尼华人等。
出版图书
学术成果
专著
2012年《迁徙,家乡与认同–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段颖,巫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4年《海外华人:比较文化问题》。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2年,马来邦的华裔:马来西亚登嘉楼。
新加坡:东方大学出版社。
1998马六甲马场。八打灵再也:Pelanduk出版物。
1985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Dejiao协会的发展和分布:对中国宗教组织的研究。新加坡: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中译本:“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德教会之发展与分布”,苏庆华译]
编著
2015年。《移徙与宗教归属后:宗教,中国人的身份和跨国网络》。新加坡:世界科学。
2013年。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镀金贫民窟,民族城和文化传播者。莱顿和波士顿:布里尔。(与黄浩然合编)
2013. Routledge《中国海外手册》。伦敦:Routledge。
2011年东南亚及以后地区的中国美食和美食之路。新加坡:国大出版社。
2008年大豆世界。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由克里斯蒂娜·杜波依斯(Christine Du Bois),陈志明和西德尼·明兹(Sidney Mintz)编辑)
2007中国跨国网络。伦敦:Routledge。
2007年《亚洲美食与食路:资源,传统与烹饪》。伦敦:Routledge。(与张学友合着)
2007年《中国海外:移民,研究和文献》。香港:中国大学出版社。由Tan Chee-Beng,Colin Storey和Julia Zimmerman编辑。
2006闽南:后毛泽东传统的复制。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
2001在亚洲改变中国的饮食方式。香港:中国大学出版社。(与吴德华合编)
2001旅游,人类学与中国。曼谷:白莲花。与张正德和杨辉合编。
2000马来西亚华人。吉隆坡:
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李锦兴合编)
2000年《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主编。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年《福建暨闽南研究文献选集》,陈志明,张小军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
1997年《社会文化变革,发展与原住民》。(对东南亚民族志的贡献,第11号。)
1995年《马来西亚传统与发展》。八打灵再也(马来西亚):Pelanduk出版物。与Rokiah Talib共同编辑。
1990年传统的保存和适应:东南亚华人宗教表达研究(对东南亚人种志的贡献,1990年第9期)
论文
论文(自2012年以来的主要出版):
2015年,“简介:移民与宗教归属后”。载于《移民与宗教归属后:宗教,中国身份和跨国网络》,Tan Che-Beng编辑,第xvii-xxxii页。新加坡:世界科学。
2015.“祖先神,地方神和中国人的交易朝圣”,载于《移民与宗教归属后:宗教,中国人的身份和 跨国网络》,Tan Chee-Beng编辑,351-376。新加坡:世界科学。
2015年,“共同体:和社会关系的组织。”《共同体:从日常食物到盛宴》,苏珊娜·克纳,辛西娅·周和莫顿·沃明德,第1-29页。伦敦和纽约:布卢姆斯伯里学术中心
2015年。“中国和印度侨民:一些常见但不太常见的文化过程。”《印度和中国移民社区:比较观点》,Jayati Bhattacharya和Coonoor Kripalani编辑。伦敦和纽约:国歌出版社。(第3章)
2014年“海外华人:移民,食物和身份”。华侨华人研究,11号,2014,页7-17。[日本海外华人研究学会期刊]
2014陈志明着,孟庆波译“善堂: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慈善寺堂”,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二期(总第106期),第24-38页。[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
2014年。“民族,宗教和身份:香港的中国穆斯林。”印度人类学杂志2(1):1-28。
2013年。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镀金贫民窟,民族城和文化传播者。莱顿和波士顿:布里尔。由Bernard P. Wong和Tan Chee-Beng编辑。
2013. Routledge《中国海外手册》。陈志明编辑。伦敦:Routledge。
2013。“唐人街:一种反思。”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镀金的贫民窟,民族城和文化散居者。由Bernard P. Wong和Tan Chee-Beng编辑,第263-283页。莱顿和波士顿:布里尔。
2013.“人类学与华人研究视野下的公益慈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3卷第4期,2013:110-117。
2013年。“天后和华侨华人。”《华侨华人》的劳特利奇手册,Tan Chee-Beng编辑,第417-429页。奥克森和纽约:Routledge
2013年“峇峇文化研究:启发与反思”,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16期,2013年,第161-174页。
2012年。“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人类学:复兴和需要替代的声音。”载于《替代人类学的声音:金禧纪念研讨会》,编辑,Ajit K. Danda和Rajat K. Das,第51-71页。加尔各答:印度人类学学会。
2012年,“不同民族的中国,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人类学。”《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介于普遍主义和土著主义之间》,Arif Dirlik,Li Guannan Li和Ysiao-pei Yen,第191页。 -208。香港:中国大学出版社。
2012.“山堂: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慈善庙宇。”亚洲民族学71(1):75-107。
论文(自2000年至2011年在国际refereded英文学报的主要出版):
2011.“东马来西亚和中国的
资本主义市场价值。” Current Sociology 59(2):135-145。
2011.“印尼华人在香港:重新迁移,重建生计和归属”。亚洲种族12(1):101-119。
2010年。“在华南地区推广茶:在旧工业中重塑传统”。《食品与美食》 18(3):121-144。[与丁玉玲合写]
2010年。“福建泉州的巴厘岛华人社区的重新划界”,《
现代亚洲研究》 44(3),2010年。
2008福建泉州农村城市化与城市转型。在
Anthropologica 50(2):215-227。(谭志明和丁玉玲)
2001年香港豆腐消费量。人种学40(2):113-128。(共同编写)
与西德尼·明兹(Sidney Mintz)
2000年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马来西亚的一些例子。身份6(4):441-480。
论文(自2000年至2010年的主要中文出版):
2010“泉州城郊'巴厘华人村':华侨农场归侨重建家园”,刊载于《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2(1):3-19。[陈志明与丁毓玲合写]
2010年“地方政府与适应学校教育:跨文化的视角”,刊载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9卷3期:16-21。【陈志明与袁同凯合写】
2009年“对世界主义的理解与汉语翻译”,刊载于《
西北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106-109。
2009。“从费孝通的著作中思考人类学的若干问题”,刊载于《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主编。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77-686。
2008年“国家疆界,华人文化与认同”,刊载于《跨越疆界与文化调适》。李元瑾主编。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
2006年“导论: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刊载于《全球化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Pp。249-269(陈志明,丁毓玲合写)
2006年“诗山跨境关系与经济活动”,刊载于《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249-269(陈志明,吴翠蓉合写)
2005年,“关于被涵化的马来西亚华人的若干问题”,刊载于《百年回年:马华文化与教育》。何国忠主编。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37-52。
2005年“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人类学的族群研究”,刊载于《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高雄: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亦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25-245
2003年“国际视野与海外华人研究:在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5(1)”。”:13-16。
2002“涵化,族群性与华裔”,刊载于《
海外华人研究论集》。郝时远主编。231-262
2002“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的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32(1):48-54。
2001年“华人民族学文化圈:世界华人社区的人类学研究”,刊载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乔健,李沛良,马戎主编。高雄: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453-471。
2000年“华人的传统与文化认同”,刊载于《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主编。北京:文津出版社。1-18。
2000年“台北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刊载于《
遗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傅飞岚,林富士主编。台北:允晨文化。57-84。
2000“马来西亚巴巴”,刊载于《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北京:华侨出版社。233-235。
社会兼职
陈志明教授曾发起并创立《海外华人》(华侨)学报和《亚洲人类学》(Asian-Anthropology)学报,并负责学报的主编/联合主编多年,并先后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人类学刊》编委会,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人类学刊》咨询委员会聘为委员;亦被《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
西北民族研究》,《亚洲人类学》,《东南亚学刊》(台湾暨南国际大学),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人类学论坛聘为学术咨询/国际咨询委员等。